镇江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各项体育活动蓬勃开展。2009年,南徐体育会展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建筑面积达17.2万平方米。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馆178个,健身点1322个,健身俱乐部500个,万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05万平方米。年末拥有等级运动员241人,全年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9名。成功举办迎新年万人健身长跑、“百日万人”健步行活动。成功承办全国少年男子排球比赛、全国俱乐部女子篮球联赛、全国象棋甲级联赛等全国体育赛事。竞技体育再获佳绩,参加省级比赛共获得金牌34.5枚、银牌22枚、铜牌37枚。全年完成体育彩票销售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 卫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89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0个;卫生机构床位867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8529张;卫生技术人员14484人,其中医生5230人、注册护士4400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87.0%,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58.3万人,覆盖率达99.9%。全年医治入院人数22.2万人,治愈好转率达96.9%。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3.07‰。积极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与救治,建立30支应急处置队伍,收治危重病人18例。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成立江滨、康复两大医疗集团。医卫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市一院内科医技楼、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工程进展顺利,新二院工程开工建设,口腔医院完成改造搬迁,市三院结核病楼及负压病房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2009年,全市完成城乡建设投资30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7%,“一中心四区域”城市雏形初显。南徐新城、北部滨水区、大市口AB地块、双井路片区和“三铁一桥”等建设顺利推进,金港大道、南山西入口、新南门汽车站、滨江旅游专线等工程顺利竣工。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公共汽车营运车辆125辆,新辟和优化公交线路22条,出租汽车全面更新,燃气普及率达到96.1%,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市区完成房屋拆迁381万平方米,增长1.1倍,定建拆迁安置房面积达228.5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交付60万平方米。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城市化率达60.0%,市区建成区面积102.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平方公里。 环境保护扎实推进。2009年,生态市创建全面推进,“青山绿水”工程加快实施,21个乡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考核。全年环境保护投资完成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占GDP比重达5.1%。太湖流域140项重点治污工程基本完成,已建和新建34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3.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99.0%。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全市GDP单位能耗比上年下降4.69%,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为2.46千克/万元、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为3.62千克/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20.1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80.4%。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优良率达91.0%,酸雨天数出现率下降至26.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3.2%,森林覆盖率达20.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9平方米,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小幅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万人;户籍人口269.9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2万人,女性人口134.7万人。人口出生率7.6‰,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0.9‰。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4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4%;人均消费性支出13031元,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4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56元,增长7.3%。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达900元、1859元和727元,恩格尔系数为39.8%;农村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达816元、1016元和419元,恩格尔系数为38.7%。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5.2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79台,家用电脑80台,空调176台,移动电话182部,汽车5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8.4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58台,家用电脑34台,空调95台,移动电话183部。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2009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62.7万人、71.4万人和42.9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2.7万人、1.5万人和0.8万人;覆盖面分别达98.4%、98.7%和98.3%。农村养老参保人数8.62万人,覆盖面达66.0%。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全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5万人,其中城市1.4万人,农村3.1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6143万元,增长25.4%。慈善资金总收入(含增值)4915万元,救助总支出1571万元,救助8754人次。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