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1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消费性支出15961元,比上年增长6.6%;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33.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1198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843元,比上年增长8.8%;居民恩格尔系数36.2%,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经济适用房购房家庭每户补贴8万元,经济适用房购房签约5000户,新增廉租住房家庭1953户。在全国率先出台公共租赁房管理办法,对不符合廉租房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夹心层”低收入家庭和“新就业人员”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市场物价】 消费价格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年初上涨、年中回落、年末走高的运行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五涨三跌”,其中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平均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上涨2.9%、2.6%、1.3%、1.3%、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下降1.4%、2.1%、5.1%。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净增参保6万人、5.5万人、4万人、3.8万人、4.5万人,企业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以上。金坛、溧阳、武进、新北区全面实施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78%。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险范围,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9.5%。 【社会福利与救济】 救助能力不断增强。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04个,床位总数达12731张,收养人数达8854人。以应保尽保为目标,城乡居民最低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有32486户、63533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2470户、24625人;农村低保对象20016户、38908人。市区低保、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行补贴和百岁老人营养补贴全部落实到位。全年发行福利彩票3.73亿元,比上年增长42.4%。 慈善事业不断创新。坚持“慈善为民,服务为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宗旨,积极募集慈善资金,不断加大救助力度,拓宽救助覆盖面。到2009年底,全市慈善基金突破15亿元,达15.2亿元,其中市本级5.6亿元。全市慈善募集收入11850.6万元,全市慈善救助支出6810.6万元,救助7.0万人次。在重点围绕助医、助学、助老、助孤、助残、助困传统集中“六助”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慈善救助公益实体项目,创建常州市慈善医院血透中心,为市区低保尿毒症患者提供免费血透治疗;创建常州市福利院困难老人慈善生活照料区,为低保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慈善项目的实施使慈善救助在即时性和针对性上得到了完善,使慈善救助实现了经常性救助。 五、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常州机场新航站楼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宁杭铁路客运专线及配套场站建设顺利推进,西绕城高速、泰州长江大桥南接线工程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全面完成长虹路、通江大道、录安洲港区疏港公路及239省道改造等道路工程,录安洲夹江港区一期工程及京杭运河东、西港区建成投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列入国家太湖治理重点项目;城市防洪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北塘河水利枢纽建设。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北部新城全面启动,南部新城初具规模,完成东部地区发展规划研究。清潭路、吊桥路、月季路改造工程完工。开工建设青洋路高架,中吴大道实施城市化改造。建成江边污水厂二期、戚区污水厂二期等重点市政工程,电网建设投入超过20亿元,供电能力和安全性大幅提高。 【公用事业】 公交优先战略深入实施。“优质、高效、便捷、惠民”公交体系实现突破性进展,快速公交二号线开通,初步形成快速公交骨架网络。全年新增空调公交车303台,空调公交车总数达1560台,比例达62.4%,公交出行比例达25.5%。城乡交通一体化步伐加快,在常武地区、溧阳市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全覆盖的基础上,金坛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完成东部片区改造,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提高。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数字化城管三级平台和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化城管覆盖面积扩大到220平方公里,全面完成城市主要道路环境提升任务,圆满完成公厕改造提升年度任务,新建公厕32座、改造公厕75座,公厕保洁管理向标准化、市场化迈进。完成65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建成停车泊位6800个,10家菜市场完成提升改造。城区供水总量3.4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2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全社会用电量255.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3亿千瓦时,增长7.5%。年末市区管道燃气用户达32.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9.7%;城市供气气化率达99%。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为52.5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8.9%。年底城市路灯总数14.6万盏,比上年增长7.2%。 六、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打好太湖治水、市河清水、净化空气和城乡绿化四场硬仗,18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级验收,6个镇通过省级验收,30个村达到“省级生态村”标准。完成204个化学需氧量、13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确保按时形成减排能力。着力推进武进港、太滆运河、漕桥河、武宜运河、运河、丹金溧漕河等19条河道小流域综合整治,水质主要污染物指标浓度比上年下降10%以上。对46条已整治河道、新增的14条整治河道和3条“清水通道”推进污水接管,加大沿河排污单位治理力度,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质预警及应急保障能力,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市河水质提升。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 【城市绿化】 城乡绿化工程成效明显。实施城乡绿化八大工程,新增城乡绿地2584.36公顷。修复新北区小黄山等2个生态林地和金坛市长荡湖等4个生态湿地,生态修复面积540公顷。完成338省道、342省道、奔发公路等10条绿色通道工程及沿江高速等8条绿色通道提升工程;完成省庄河、李大河、十里横河等11条河道绿化工程;完成东方西路、红梅南路、运河路和BRT二号线等32条新建、改建道路绿化工程。完成9个集镇、261个绿化合格村和12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绿化达标工程建设。新建和改建、扩建东坡公园、圩墩遗址公园、恐龙谷温泉公园、西林公园和飞龙公园,并向市民开放。年末建成区绿地达511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542公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1.4%和7.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2%,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