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31 资阳市统计局

工业投资项目增多。全市工业性投资项目达到417个,比上年增加59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7亿元,比上年增长57.1%。其中,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和建材五大产业完成投资58.8亿元,增长51.5%。

重点项目支撑作用明显。200个市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0.3亿元,同比增长137.2%,占全社会投资完成额的59.6%。大功率六轴电力机车、大中小功率柴油机、南骏5万辆轻卡涂装、唯鼎100万吨干法水泥等项目建成投产;成资、成简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国道321线简阳至成都界段改造扎实推进;210万套全钢子午胎、10万吨熟食品等项目相继开工。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零售市场活跃。“双百”、“双进”、“万村千乡”工程和家电、汽车、农机下乡活动扎实开展,消费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2.1亿元,同比增长19.2%;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8.5亿元,同比增长19.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35.6亿元,增长18.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33.6亿元,增长23.5%。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及个体户以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和广泛的经销网点凸显竞争优势,成为市场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实现零售额1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9.2%。

外贸出口实现增长。全市出口企业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订单下降、“特保案”等不利影响,全年实现自营出口创汇1.4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全年进口946万美元,比上年减少47.2%。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以“一会双百招商活动”为载体,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成渝产业扩散,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引进到位国内资金额292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227亿元,比上年增长63.0%。全年实际到位外资10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9%。三岔湖长岛国际会议度假区、乐至熊猫汽车产业园项目等项目成功引进投资。中交、中粮、中海油等央企纷纷与我市合作,今麦郎、汇仁药业等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全市引进国内500强企业已达到10户。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建设加速突破。全年新建通乡公路50公里,通村水泥(沥青)公路1152公里;建成农村乡镇客运站及港湾站52个。内资遂高速资阳段全线动工,成安渝高速、遂资眉高速资阳段实现控制性开工,成资、成简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国道321线简阳至成都界段改造扎实推进,省道206线安岳至内江段整治基本完成。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周转量27.4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2.3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21.2%。

邮电通信行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9.9亿元,比上年增长6.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到57.5万户,比上年下降4.6%;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40.1万户,比上年增长22.9%;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达到10.2万户,比上年增长26.9%。

旅游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两湖一山”生态旅游开发加快,陈毅故里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验收,“唐宋石刻国际精品旅游区”规划创建工作已全面启动。全年接待国内游客785.9万人次,增长16.4%;国内旅游收入53.7亿元,增长41.5%。接待入境游客2.7万人次,外汇收入468.4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税收收入9.1亿元,增长45.8%,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9.7%,比上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8.5亿元,比年初净增121.1亿元,增长27.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8.5亿元,比年初净增57.4亿元,增长35.6%。

保险、证券业健康发展。全市20家保险机构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5.6亿元,比上年增长32.5%。辖区3家证券营业部拥有证券交易客户数3.2万户,全年交易量323.2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年末已有省级示范幼儿园5所、市级示范幼儿园3所。“两基”继续巩固提高,小学入学率达到99.3%,初中入学率达到98.7%。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本科、专科上线率为87%。年末,全市有小学1036所,专任教师13288人,在校学生26.8万人;有普通中学319所,专任教师13531人,在校学生21.5万人。全年为42.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4.7万名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资助中等职业教育1-2年级学生2.1万人、经济困难家庭高中生2600人,解决2.0万名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建设改造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2所。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全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80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28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达18户。狠抓科学技术普及,深化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年开展各类适用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1.4万人次,组织实施重点校市合作项目33个,完成专利申请量226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年新建农村书社和农家书屋172个,组织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20余次,市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建成开馆。文艺创作不断繁荣,新创作(编排)各类文艺作品(节目)30余件,其中有12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69件在省级刊物发表。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1个、省级12个。有线电视用户65.7万户,比上年增长 2.8%;数字机顶盒用户6.5万户,比上年增长135.9%。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403.9万人,参合率达9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个,年末已达到15个。年末,全市有医院31个,妇幼保健院(所)5个,乡镇卫生院171个,个体诊所486个,床位8430张,执业医师5819人,注册护士2298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共举办市级各项体育比赛活动36项次,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9处。组队参加全国比赛4项次;参加省级比赛18项次,获得金牌13枚,银牌7枚。学校体育稳步发展,组队参加省级青少年锦标赛23项次,共获得金牌10枚,银牌24枚,铜牌3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