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31 资阳市统计局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取得新进展。资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初步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抓紧推进,九曲河综合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评审。

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围绕培育“2+3”城市增长极,引进四川华西集团、中国城建、重庆建工参与资阳城市建设。启动九曲河综合整治工程并加快推进,拆迁面积达12万平方米,强力推进8个点25万平方米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城市管网配套、污水处理等公益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二环路、城南大道及沱东新区干道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各县(市、区)以行政中心迁移带动新区拓展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年末,资阳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1.5平方公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入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城市市政设施、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全面加强,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

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切实加大“两高一资”企业整治力度,7户省挂牌限期治理工业企业和4户规模化禽畜养殖企业均完成治理工作。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2000吨。沱江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其中4个月达到了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得到加强,已划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6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45个。全面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到100%。资阳城区空气环境质量361天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已连续六年没有出现酸雨,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9%;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老鹰水库水质连续12个月达标,达标率100%。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14个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已达6个,面积1.7万公顷。

十一、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01.3万人,比上年增加4.2万人。全市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自然增长率为2.8‰。全市常住人口424.0万人,比上年增加0.7万人,城镇化率32.7%,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1万人,下岗失业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新增6826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新增2294人,帮助31户“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1人实现再就业。农民工培训工作得到继续加强,全年用工企业在岗培训4.5万人,品牌工程培训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7万人,劳务扶贫工程培训2431人,新型农民培训1.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农村劳务输出进一步扩大。全年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49.6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8.6亿元,增长14.1%。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00元,比上年增加1468元,增长12.2%;人均消费性支出10525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03元,比上年增加362元,增长8.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71元,比上年下降2.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5%,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7%,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2.0亿元,比年初增加51.0亿元,增长15.0%。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97.7亿元,比年初增长39.5%;定期储蓄存款余额294.3亿元,比年初增长8.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为13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4.5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达到29.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达到17.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1.8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3.7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新建、改扩建中心敬老院21所,新增床位2390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30%,五保供养标准由原来的120元/月提高到150元/月。实施百姓安居行动,完成城镇住房灾后重建1021户,帮助2028户农村特困无房户和受灾群众新建住房,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718户。不断提高医疗救助力度,累计救助农村对象22.1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124.7元;累计救助城市对象2.4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119元。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7.5万人,累计月人均补助136元;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9.3万人,累计月人均补助53元。继续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1530名;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全年为白内障患者作复明手术2909例。

注: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资阳统计年鉴-2010》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