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2320万人次,增长22.5%;实现旅游总收入252.8亿元,增长25.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270万人次,增长22.8%;国内旅游收入225.93亿元,增长28.2%。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0.03万人次,增长7.9%;旅游外汇收入4.01亿美元,增长11.8%。 九、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成功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暨洽谈会和上海、南京、长春“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推介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27个。新获批院士工作站8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8家,引进博士以上创新型人才73名。新获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省重点新产品新技术项目100项,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8个,新获国家专利授权1831件。新增省级以上“两站两中心”29家,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53人、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技术人才1384人。国家光电重点实验室、国家洗漱用品检测中心投入运行。扬州被列为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文化博览城建设加快推进。完成东关街二期工程,复建宋大城东门,长乐客栈对外营业。修缮阮元家庙祠堂、冬荣园、小盘谷等一批文保建筑。宋夹城遗址被授予“国家考古遗址保护公园”称号。雕版印刷、剪纸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州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特色基地”。文化馆、群艺馆8座,公共图书馆7座,各类艺术机构17个,新建社区文化活动室65个、农家书屋366个。扬剧《县长与老板》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在扬成立。顺利承办第五届中日韩文化交流论坛。 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均衡推进有力,邗江、广陵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省级验收。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增强。特殊教育成效明显。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稳妥实施。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5%,全市高考成绩连续五年大幅攀升,本二达线12777人,比2008年净增1268人,增幅达10.6%。 群众体育扎实有效,成功承办江苏省“沿江体育带”大联动、第二届社区运动会、老年人体育节。我市荣获全国“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扬州籍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获6枚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举办了第四届鉴真国际马拉松(半程)赛,承办了第十九届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复赛)。全年体育彩票销售总量达3.16亿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向均等化发展。全面启动电子健康档案等9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50%以上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新创建成4个省示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筹资标准由上年的103元提高到120元,覆盖率99.8%。有效控制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疾病扩散。市妇幼保健院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 十、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25亿元。新改建润扬北路、沙湾路等城区主次干道22条,翻建街巷68条。加快建设第五水厂、城北客运总站等项目。新辟公交线路4条,新增公交车200辆。建成万花园二期和润扬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8%。整治古运河沿线环境。城区50平方公里主要区域实现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建成数字化城管二期工程。荣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市城市化率达52.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生态市建设持续推进。新建六圩污水处理厂二期、赵庄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新铺设污水管166公里。11个乡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5个乡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命名或考核。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达339天,比去年增加18天。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在100%。新增造林15.3万亩,其中成片造林10.2万亩。市区新增绿化面积160万平方米。强化对138家重点污染源企业的监管,完成年度强制性清洁生产项目。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3%和6.9%。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2009年末,我市户籍总人口为458.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980人,下降0.22%。全市登记出生人口3.3万人,出生率7.18‰;死亡人口4.07万人,死亡率8.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8‰。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09年扬州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16元,增长11.6%;人均消费性支出12888元,增长11.5%。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8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分别达300部、80台,恩格尔系数为36.4%。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295元,增长11.3%;人均消费性支出5930元,增长8.9%。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2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分别达291部、29台,农民恩格尔系数为38.7%。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城镇新增就业7.3万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技人员29万人次、劳动力10.1万人,新增转移7.1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6.7%,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分别达97.1%和99%。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率10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80%。实施市区70岁以上“三无”老人生活补贴政策。新发市民卡3万张。市区新建和调剂廉租房280套,提供经济适用房1095套,发放购房政策性补贴782.9万元,公房解危6.13万平方米。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4.6万人,归集住房公积金20亿元。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人均GDP按省反馈常住人口计算。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