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2010年3月1日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全面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当好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和“五个下功夫、见成效”的重要要求,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力以赴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全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各项社会事业更加繁荣,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全市生产总值超过7500亿元。据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评估审定,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7500.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1.01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4110.54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3259.25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为1.7:54.8:43.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2403元,折合9136美元,增长11.1%。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收入1805亿元,比上年增加315亿元,增长21.1%,连续7年增速超过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21.38亿元,增长21.6%。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全年减税减费120亿元,大幅度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全年税收收入1208.68亿元,增长6.6%。 图1 2005-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财政支出1438.3亿元,增长27.2%。其中,科技和企业发展支出增长20.2%,支农支出增长20.3%,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传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等改善民生支出分别增长13%、22.1%、28.5%、20%和37.1%。 劳动与就业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坚持以项目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服务保障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全年新增就业40.2万人,增长5.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677.13万人,增长4.6%;其中从事第一产业73.13万人,从事第二产业283.72万人,从事第三产业320.28万人。 价 格 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双双回落。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0%,总体呈现平稳回落态势。从各月情况看,呈现上半年逐月回落、下半年逐月回升的态势,12月止跌回升,同比上涨1.8%。八大类分类价格指数形成“五降三升”格局(见表1)。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7.5%,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下降9.8%。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3.2%,其中新建房价格上涨3.5%,二手房价格上涨2.3%;房屋租赁价格上涨2.4%。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指标指数 (上年=100)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99.0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0亿元,达到5006.32亿元,增长47.1%,为近18年来最快增速。其中城镇投资4700.28亿元,增长47.4%;农村投资306.04亿元,增长42.6%。 图2 2005-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二、三产业投资均衡增长。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主要投向设施农业和养殖示范园区建设。第二产业投资2035.79亿元,增长47.4%;其中工业投资2011.58亿元,增长50.3%,百万吨乙烯、北疆电厂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第三产业投资2617.50亿元,增长46.5%,占全市城镇投资的比重为55.7%,一批商贸、旅游集聚区加快建设。 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281.6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种植业产值139.69亿元,增长4.8%;林业产值2.22亿元,增长1.3%;畜牧业产值83.57亿元,增长3.0%;渔业产值47.53亿元,增长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4亿元,增长2.1%。养殖业(畜牧业和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6.5%。 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59.96万亩,增长4.5%;粮食总产量156.29万吨,增长4.9%,为近10年最好水平,连续6年增产丰收。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新建种植业设施12.8万亩,新建20个畜牧示范园区和15个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见表2)。 表2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万吨 156.29 4.9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370个,市级和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8个,其中国家级4个,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发展到320个,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重达到8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节水灌溉面积24.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5%。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试点范围扩大,累计开工建设农民还迁住宅1400万平方米,14万农民迁入新居。全市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01%,比上年提高0.78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0座。 工 业 工业继续发挥对经济的主拉动作用。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749.81亿元,增长18.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5.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056.56亿元,增长8.8%。其中,轻工业总产值2236.43亿元,增长5.9%;重工业总产值10820.13亿元,增长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