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呼图壁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2010-03-19 昌吉州呼图壁县统计局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全县共有各类学校50所,在校(园)学生22457人,全年共招生数5399人,毕业生数4775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70人、1131人和686人。教职工总数1993人,其中专任教师1819人。年末幼儿园16所,入园人数1546人,增加60人,在园人数2184人,减少75人,离园人数857人,减少49人。全县职工技术培训机构7个,全年结业生达28140人。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1个,在小学生13人。

救助贫困生工作扎实开展。全县各校救助贫困生971人,救助款达13.81万元,其中学校减免671人,减免额8.53万元,社会救助225人,救助额达4.39万元。

入学、升学情况好于往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小学生升初中率100%;初中升高中率69.3%;残儿入学率达88.9%;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9.3%;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97.2%。

十、文化、体育、广播和卫生

文化工作扎实推进,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先后开展元旦文艺晚会、迎春农牧区文艺调演、秧歌社火表演赛、元宵大型花灯展等大中型群众性活动20场次。全年组织以广场舞会,专题讲座、展览,电影放映,大型文艺演出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416场次,观众累计22万人次。连续五年荣获自治区“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先进县荣誉称号。

大力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全面发展。成功举办了自治区环天山体育场廊建设现场会和自治州第六届民族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全县共举办以中老年腰鼓、秧歌、健美操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150场次;组队参加2006年自治州首届中小学生冰上项目运动会,并获得好成绩;在自治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自治区全运会上破四项纪录,获四枚软金牌;州级首届少年儿童乒乓球比赛中,9名队员分别获得个人第一名、第二名;在全国特奥会上,一名队员分别获第一、第二、第三名,并获全国优秀特奥运动员的称号。

广播事业持续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逐步提高。截至年末,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6%,有线电视用户数1.5万户,“村村通”入户率达95%;广播站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全县广播系统自制节目达1460小时,电视系统自制节目183小时。

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医疗卫生设施进一步完善。2006年末卫生机构(不含诊所,下同)总资产达7061万元,比年初增长7.2%,其中固定资产6094万元,增长7.3%;房屋建筑面积4.03万平方米,比年初增长2.9%,其中业务用房面积3.45万平方米,增长10.4%。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139个,不含诊所等卫生机构23所,拥有床位数575张,比上年减少33张,其中专科床位200张,综合床位213张,疗养床位50张。卫生机构中医院、卫生院14所、妇幼保健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个、门诊部3所。卫生技术人员626人,其中:执业医师146人,执业助理医师66人,注册护士144人,药剂员44人,检验员23人。

人们看病就诊逐步好转,计划免疫工作扎实开展。全年各医疗卫生机构诊疗28.48万人次,体检2.18万人次,入院9215人,出院9222人,急诊死亡率1.24%,治愈率61.06%,好转率35.31%,住院死亡率0.55%;全县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达98%,孕产妇死亡率为零,新生儿死亡率25‰。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三废”治理稳步提高,全县空气质量保持良好。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亿元。据环保部门初步测算(下同),全县生活污水处理量达220万吨,比上年增长1.4%,生活污水处理率为65%;实现城区集中供热面积4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9平方米。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力度加强。全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达880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65%,废气治理率达96%,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0%。完成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审批和审查,使我县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和“三同时”合格率达到了100%,小型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执行率达100%。

十二、安全生产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百日安全集中整治”活动,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全年共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8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528家,下达整改指令书505份,提出整改意见2303条。全面落实消防安全措施,检查公众聚集场所200多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60多家,社会单位75家,整改消除隐患78处,整改率达100%。据全生产管理部门初步测算,全县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98人/亿元;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14.61人/万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5.01人/万车,煤矿百万吨死亡率5.88人/百万吨。

十三、人口、计划生育、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总户数(含兵团,下同)73692户,比年初增加2270户,总人口为21.22万人,比年初增加3755人,增长1.8%,其中:汉族16.45万人,少数民族4.7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100人和655人,增长1.92%和1.39%。在总人口中:县属人口为13.51万人,比年初增加2917人,增长2.21%;其中汉族8.84万人,少数民族4.6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303人和614人。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维持低水平发展。全年全民族计划生育率99.67%,其中汉族99.37%,少数民族100%;已婚育龄妇女人数30699人,采取各种节育措施人数28401人,综合节育率为92.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汉族综合节育率为94%、少数民族89.2%;晚婚率为72.56%,其中汉族63.2%、少数民族80.5%。全县户口登记新出生1529人,出生率为10.33‰;死亡447人,死亡率为3.02‰;自然增加人口为1082人,自然增长率为7.31‰,比上年提高0.1个千分点,其中汉族自然增长率5.24‰,比上年下降0.61个千分点,少数民族10.83‰,比上年提高0.57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全县全部单位(不含私营、个体和乡镇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027元/人,比上年增加2650元/人,增长19.8%,增幅比上年提高10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146元/人,比上年增加947元/人,增长15.3%;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6428元/人,比上年增加422元/人,增长7%。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全年实施救济2256人次,其中经常性救济295人次,临时性救济1961人次。城乡居民享受低保人员1636人,累计发放低保金达107.4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15300、9018、613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6%、14.1%和4.1%。工伤保险人数达8959人。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人数达8669人,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人数达45701人,比上年增加4774人。另外,扩大了生育保险范围,已参保10659人。全县100户城镇帮扶困难家庭全部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