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呼图壁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06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呼图壁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发展主题和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目标,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积极响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排除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努力克服各种自然灾害,促进了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产业结构呈现三次产业合理协调发展格局。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45亿元,增长11.1%;第二产业增加值10.81亿元,增长24.1%,其中工业增加值6.39亿元,增长31.5%,建筑业增加值4.42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9.27亿元,增长14.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6.5%、28.8%和24.7%,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3百分点,全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快,二、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县属生产总值26.7亿元,增长16.2%,对地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5%,拉动11.4个百分点;兵团生产总值9.84亿元,增长13.1%,对地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9%,拉动3.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较快增加。2006年,为全面完成全年财政收入,财税部门坚持竭尽全力,应收尽收,使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7632万元,比上年增长19.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09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75%,增长16.42%。全年财政支出25260万元,同比增加6785万元,增长33.73%。 劳动就业稳步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全部从业人员达6.38万人,其中女性2.9万人,分别比年初增加0.02万人和0.01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单位从业人员(不含私营、个体和乡镇企业)11182人,比年初减少706人,下降0.59%。其中企业单位5924人,比年初减少687人,下降10.4%,事业单位3675人,减少41人,下降1.1%,机关单位1583人,增加22人,增长1.4%。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2383名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其中900名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登记失业人数688人,登记失业率3.4%。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累计达6840人次,比上年增加1326人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未根本改善,二、三产业比重仍需提高;种植业比较单一;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林牧渔业 第一产业在结构调整中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农业产值8.83亿元,增长6.5%,林业产值0.15亿元,下降33.5%,畜牧业产值8.44亿元,增长16.3%,渔业产值0.18亿元,增长5.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5亿元,增长11.3%。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10.62亿元,同比增长11.3%。 种植订单面积逐步扩大。围绕龙头企业,狠抓订单,积极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联系订单,扩大农产品合同销售。共签订农作物种植合同面积达56.67万亩,占总播面积的85.3%,其中棉花、小麦、玉米、甜菜、烟草、制酱番茄、青贮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均实现订单种植。 种植业中农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继续朝着稳粮增效的方向发展。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66.44万亩,受套、复播面积减少因素的影响,比上年减少0.15万亩。呈现粮食、烟叶、薯类、蔬菜、苜蓿、其它饲料种植面积减少,棉花、油料、制酱番茄、瓜类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幅度增加的态势。受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减少因素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7292吨,比上年减产1205吨,下降1.8%,其中小麦产量41085吨,增长13.7%,玉米产量24407吨,下降19.9%;棉花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42566吨,比上年增长8.1%,油料产量1889吨,增长36.1%,甜菜产量71241吨,于去年基本持平,西甜瓜产量40504吨,增长27.4%,水果产量5405吨,增长11%,蔬菜产量156174吨,下降5.9%,其中制酱番茄133372吨,增长20.9%。 林业生产继续坚持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路子,进一步巩固生态环境的成果。全年完成合格造林面积1.52万亩,其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三北”防护、道路、工业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完成面积1.11万亩,经济林完成面积0.42万亩。完成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7万株。年末封沙育林面积达152.7万亩,其中2006年被封育1.2万亩。年末实有育苗面积达8005亩,其中新育900亩;当年苗木产量达4000万株。 牧业生产快速发展。2006年,畜牧业生产受牲畜及畜产品价格下跌、奶制品市场疲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牲畜出栏、奶产量等主要指标的迅猛增长形势开始回落,形成较快稳步发展态势。牲畜与畜产品价格有所提高,但价格全面下跌状况还没有根本性的好转。各类牲畜饲养量仍保持快速、稳步增长势头。牲畜期末存栏头数达55.3万头(只),比去年同期下降7.6%,期内出栏头数62.32万头(只),增长15.2%,家禽出栏327.55万只,增长4%。奶牛养殖业稳步发展,奶类产量达120008吨,增长3.5%。大力发展牛、猪、羊育肥及家禽饲养业,肉产量逐年快速增长,全县肉产量达30556吨,增长18.4%;禽蛋产量1067吨,增长38%,毛产量1357吨,增长10.8%。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渔业产量有所上升,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620吨,比上年增长6.9%。 乡镇企业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完成总产值22.59亿元,增长23.7%,实现增加值5.11亿元,增长20%,上缴税金9005万元,增长17.2%,实现利润9793万元,增长24.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23.85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2%,其中耕作机械19.89万千瓦小时、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56万千瓦小时,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10.8%;大中型拖拉机1963台、小型拖拉机9707台,分别比上年增加163台和376台。年末耕地总资源76.39万亩,比年初增加5.3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70.26万亩,占耕地总资源的92%,比上年增加4.63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以来,我县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整合力度,全方位扶持企业的培育与发展,使工业生产呈现出良好的运行势头。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为18.6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89亿元,比上年增长33.6%。总量、增速创历史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