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阜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9 昌吉州阜康市统计局

四、旅游和商业贸易

扎实开展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景区,不断增强旅游发展的活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旅游业收入达到5.55亿元,增长33.1%,天池旅游收入占到旅游业总收入的75%。2007年天池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5.22万人次,增长1.4%,天池景区成功跻身“国家5A级景区”。 天池景区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十佳单位”、“中国最佳资源保护十大风景名胜区”荣誉称号。 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累计投入6.2亿元,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河道景观、环湖步道等景区重点项目建设。投入近2亿元,实施了三工河谷提升改造工程,实现生态移民1129户,拆除各类建筑9000余间,拆除面积达19万平方米,河谷生态景观效应明显提升。

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业发展良好。2007年,在经济增长等因素的带动下,消费品需求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对经济的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限额以上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581.4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创历史新高。消费需求增速加快是价格因素和市场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城市、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速出现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2007年,城镇居民累计实现零售额61608万元,增长17.6%。农村消费品市场继续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24973.4万元,增长17.5%。2、批发零售业增长加快,限额以上企业拉动作用明显。石油及制品、家用电器的旺销,拉动了市场消费的大幅度增长。2007年,阜康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5858.6万元,同比增长17.3%,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比重为76.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2.9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1265.2万元,同比增长66.1%。3、住宿餐饮业快速发展、市场份额日益扩大。2007年,阜康市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620.3万元,同比增长13.7%。餐饮业保持快速增长,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主要是旅游经济对商品消费(餐饮食宿)的拉动作用明显。特色餐饮及商业街区规模扩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纳格尔餐饮街被命名为“新疆美食一条街”。

五、招商引资、税收及财政

将招商引资和争取项目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结构,重点围绕金属冶炼、煤电、煤化工、新型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等优势产业,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拉动经济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年内完成招商引资18亿元,增长20%。

税收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国税部门完成税收6162万元,减收2375万元,下降27.8%;地税部门完成税收19867.69万元,增收5115.69万元,增长34.68%。财政收入达到31525万元,较上年增加1683万元,增长5.6%。财政支出达到33030万元,较上年增加2283万元,增长7.4%。

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80元,增长17.6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增加520元。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累计培训各类失业人员2.54万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1.2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204人(次),创收1.3亿元。农村税费改革圆满完成,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万人。不断加大城乡困难群众的帮扶和救助力度,累计投入各类救助资金1892万元,基本建立了以城镇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救灾救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扶助体系。启动实施了农村低保、城乡低收入家庭大病救助等工程。积极实施抗震安居工程,累计建成抗震安居房66万平方米。投入460万元新、改建敬老院2所、综合敬老院1所。

七、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及环境保护

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扩大受益学生范围,受益学生达12470人(次)。实施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工程,首批166名大学生列为受助对象。启动了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补助工作,596人列入补助范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民汉合校工作,学校总数撤并至22所;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不断加快,连续两年获得自治州“教育强县市”称号。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出生率稳定控制在10‰以内,荣获自治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称号。建立健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累计投入6629万元,完成了市医院外科楼、中医院住院楼、疾控中心业务楼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改建村级卫生室21所。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实施,农牧民参合率达到88.65%,兑付补偿金额340万元。爱国卫生工作扎实推进,通过开展自治区最佳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城市环境卫生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启动实施了数字电视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1%和96.1%。群众性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连续五年蝉联自治区“百日文化广场活动先进县市”称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共创建区、州、市级文明单位213个。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加快工业废物综合循环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提高到60%。累计投入3836万元,对天池景区生活污水、博达电石、新天酒厂等重点污染源进行了专项整治。加大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力度,商户清洁能源使用率达88.9%,民用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2%。减排成果日益明显,大气质量逐年提高,全市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99吨,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36吨,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0天。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大力实施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造林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平原人工造林20.3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98%提高到7.21%,绿洲覆盖率由12.2%提高到18.4%。城市绿化、美化和亮化力度不断加大,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2.4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绿地率达到35%,较2002年分别提高了7.3%和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