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阜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9 昌吉州阜康市统计局

2007年,市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自治区率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乌昌一体化的重大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一、地区生产总值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7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2亿元,比上年增加7.0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万元。在“中国西部大开发实施五周年”系列活动中,获得“西部大开发新疆十座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县市”殊荣,在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排名中,跃升至第58位。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等荣誉。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达到40.81亿元,比上年增长9%,增速超过上年2.5个百分点。从三大产业来看,2007年我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61亿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达到6.08亿元,贡献量为0.67亿元,比上年净增加0.08亿元,增长1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0.01%,拉动经济增长1.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82亿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达到26.35亿元,贡献量为1.33亿元,比上年净增加0.6亿元。增长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9.68%,拉动经济增长3.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79亿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达到8.38亿元,贡献量为1.35亿元,比上年净增加0.37亿元。增长19.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0.31%,拉动经济增长3.6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全市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订单面积由2002年的62%提高到85%。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草比例由2002年的1∶1.22 ∶0.22调整为1 ∶2.2 ∶0.08农业科学技术广泛推广,7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引进农牧业新品种400多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5%。现代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畜牧业产值达到4.1亿元,占大农业总产值的48%。据预测,今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为86744.1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0.67%。其中:农业产值为42969.2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3%;林业产值为929.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24.18%;牧业产值为41839.1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73%;渔业产值为176.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3.12%。今年我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主要农产品价格不断回升,据调查显示,棉花、蔬菜、生猪、家禽增幅分别为17.79%,21.25%,46.15%,17%。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升,农作物总播面积为37.4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0.14万亩,种植面积与同期基本持平,作物播种结构得到不断调整。一是蔬菜生产快速发展。本年蔬菜种植面积7.83万亩,比上年6.05万亩增加了1.78万亩,增长29.42%。蔬菜生产主要呈现了两大特点,一是通过示范基地带动蔬菜的种植;二是大力发展制酱番茄等定单农业。二是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本年棉花种植面积10.4万亩,较同期6.27万亩增加了4.13万亩,增长65.87%。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棉花市场价格一直比较稳定,且稳中有升,极大的刺激了农户种棉的积极性。通过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及进一步科学化的管理,棉花产量逐年提高。本年棉花产量达9337吨,较同期5095吨增加了4242吨,增长了83.26%。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减少。全市小麦播种面积6.66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0.66万亩,减幅9.01%。玉米种植面积5万亩,减少了2.74万亩,其中制种玉米减幅较大,制种玉米播种面积1.68万亩,减少了3.83万亩。

生猪生产稳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4.63万头,比上年增加0.73万头,增长18.72%;猪肉产量达3241吨,增长18.88%;生猪存栏1.8万头,减少10.45%。羊的养殖增长较快。全年我市出栏羊57.56万只,较同期增加7.86万只,增长15.81%。家禽养殖规模继续扩大。我市家禽养殖业加快了规模化发展的步伐,先后建立了一批规模养殖基地,积极推广科学养殖,在政府鼓励和扶持下,发展了一大批养殖户,大大的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尽管家禽市场价格随时波动,但由于我市的地源优势,离首府较近,销路不成问题,家禽养殖保持了快速的发展。今年全市家禽出栏达757.33万只,比上年同期增长94.19%;禽肉产量达到12117.28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4.25%。良种及改良种奶牛养殖快速发展,我市牛奶产量2.15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6.85%。今年我市牛肉产量2610吨,比上年同期2940吨减少了11.22%;全市肉牛出栏1.74万头,较上年同期减少11.12%。渔业生产持续增长。今年全市水产品产量260吨,同比增长10.64%。

农业生产存在的不利因素:1、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据今年9月份农村居民抽样调查显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同比增加15.06元,增长4.3%。其中,人均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979.74元,同比增加42.69元,增长4.56%。在第一产业中,人均农业生产费用支出655.98元,同比增加45.3元,增长7.42%。其中用于农业生产雇工工资支出74.25元,同比增加24.72元,增长49.87%;其他生产服务支出64.71元,同比增长51.07%。可见,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策给予的优惠。2、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还不够,农业抗不利因素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的增收能力还比较弱。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加工、增值的能力都还比较低,农业收入的增长受气候、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过大,是农民人均农业收入水平一直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3、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充分转移和增收能力的提高。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了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收入;影响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充分转移,难以提高外出就业的规模和收入水平;影响了农民增收能力的提高。农业基础投入不断加大。五年累计投入2亿元,实施了红山水库、草原水库、红星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修建农田灌溉渠道近600公里,新增机井173眼。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完成土地治理1万亩。退牧还草项目顺利实施,新开发饲草料基地3.1万亩,完成天然草场围栏41.6万亩。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成功列入“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示范区”。

三、工业、建筑业及固定资产投资

2007年,我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工业强市、工业立市的发展道路,以重化工业园区为平台,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不断提升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市属工业企业克服了生产要素涨价等困难,实现了较快发展,对国民经济贡献进一步加大。2007年,市属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63亿元,完成年计划8.4亿元的102.7 %,工业增加值占市属GDP比重逐年提高,工业增长速度达15.01%,实现利税创历史最好。取得了近几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较好成绩,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