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州若羌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2003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加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努力克服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就业压力增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了全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经统计,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185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07万元,比上年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7539万元,增长6%。其中工业增加值4940万元,增长21.5%,建筑业增加值2599万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10139万元,增长15.2%。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9.8%、29.9%和40.3%,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06元,增长8.8%。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87万元,比上年增长%。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即棉花播种面积、瓜播种面积增加。全县棉花种植面积18581.2亩,比上年增长38.6%;粮食种植面积19393.3亩,比上年下降14.98%;瓜种植面积7600亩。比上年增长16.5%;全年粮食产量7849吨,下降8.76%;棉花产量2413.6吨,增长44.8%;水果生产形势较好,全县水果面积31500亩,增长46.1%,其中新增面积15195,水果产量1153吨,增长268.3%; 畜牧业持续发展。年末牲畜存栏头数为12.0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2.66%;年内牲畜出栏达4.49万头(只),增长-20.5.%;肉类总产量1769.2吨,增长18.3%;绵羊毛产量119吨,增长4.38%;牛奶产量125吨,增长31.6%;禽蛋产量98吨,增长5.3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07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33台,增长12%;小型拖拉机550台,增长1.85%;化肥施用量766(折纯)吨,增长28.7%;农村用电量0.05万千瓦小时,持平。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公2530顷,增长14.3%。 三、工业 2002年全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273万元,同期增长54%;完成销售产值为3400万元,同期增长24.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79.6% 主要产品产量中部分工业品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和下降,其中石棉12500吨,增长3.2%;;发电量738万度,增长2.8%;自来水生产和供应量70万立方米,下降11.4%;石棉制品85吨,下降2.3%;砂石料3095吨,下降96.1%;玉石生产59吨,增长37.2%。钾肥9927吨。罗布泊地区钾盐资源的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2万吨硫酸钾工业试验场正式投料试车成功,2003年生产钾肥10064吨,120万吨钾肥项目各项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水资源的勘探也取得明显成果,钾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对我县今后的经济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同比下降14.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344万元,下降36.4%;重点项目投资完成顺利,疾控中心及人才劳动力市场综合楼、电力公司营销楼、农贸市场改(扩)建一期工程、公路段住宅楼等重点工程基本完工。红枣大厦、瓦石峡水电站改造、塔河综合治理3000亩节水灌溉等项目进展顺利。 五、国内消费市场平淡。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5.8万元,增长6.3%,市场消费不旺。城乡消费失衡现象仍然存在,消费的主体集中在城市。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03.9万元,增长6.3%,其中县的消费品零售额3303.9万元,增长6.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51.9万元,增长6.2%,农村比城市快1.9个百分点。二是餐饮业增长快于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零售额601万元,与去年持平;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276.2万元,增长25.2%;农业生产者零售额2078.6万元,增长7.4%。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完成货运量6万吨,与去年持平;货物周转量3710吨公里,增长1.1%。完成客运量8万人,增长14.3%;旅客周转量2974万人公里,增长44.8%。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80.5万元,年末固定电话户8687户,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8部/百人,全县邮路长度(单程)432公里,邮电所4个。 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7310人次,增长15.4%,旅游企业收入56万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768万元,同比增长30%;财政支出完成7932万元,同比增长10%。 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9347万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居民储蓄月末余额13361万元,增长23.8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7590万元,增长17.58%。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县保费总收入150万元,比上年增长-30.2%;。全县赔款、给付总额达120万元,比上年增长-21%;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19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有普通中学2所,小学9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84人,小学在校学生1828人,在园幼儿(含学前班)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8%。 全县共有中短波广播发射机3部,功率1千瓦,调频发射机2部,功率300瓦。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96.3%,电视人口覆盖率99.4%。有线电视用户入户率为49%。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全县拥有病床7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4人,其中医生42人,护师、护士33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少数民族卫生技术人员71人,占总数的52%。乡镇卫生院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人,乡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54%。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县年末总人口达30612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为12549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死亡率为3.3‰,自然增长率为‰,计划生育率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平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139.88元,比上年增加684元,增长27.8%。 全县在岗职工总人数为3187人,比上增加205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158.6万元,比上年增长19.6%。,年平均工资16361元,比上年增长12.1%。 劳动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统筹工作进展顺利。2003年,全县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15人,实收养老保险196.7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1673人,实收失业保险费63.69万元;全县有2862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收缴基本医疗保险费252万元;支付失业保险救济金10.75万元,支付基本医疗保险费16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