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州且末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2010-03-19 巴音郭楞州且末县统计局

2007年,且末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实施“农业稳县、矿业兴县、石油富县、生态立县”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以民生为重点,各项社会事业扎实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县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2007年且末生产总值(GDP)72225.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71.9万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11590万元,增长28.1%;第三产业增加值30464万元,增长16.7%。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由2006年的43.6:14.4:42调整为41.8:16:42.2。

二、农业

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215141亩,较上年增加9824亩,增长4.78%;粮食作物面积49270亩,减少2895亩,下降5.55%。其中:小麦31454亩,减少4101亩,下降11.53%。粮食总产16684吨,减少1872吨,下降10.08%;经济作物面积146663亩,增加12380亩,增长9.22%。其中:棉花面积140963亩,增加14871亩,增长11.58%。油料面积173亩,增长15.95%。蔬菜面积3483亩,下降31.05%;饲草饲料面积19208亩,增长1.79%。

畜牧业生产略有下降。年末牲畜存栏34.95万头(只),较上年减少0.19万头(只),下降0.54%;繁殖母畜24.19万头(只),下降1.26%;牲畜出栏29.61万头(只),下降0.13%。肉产量7403吨,增长0.23%;牛奶产量1995吨,增长1.89%;禽蛋产量380吨,增长4.68%。

林果业成效突显。林果种植面积68865亩。主要果品总产量达到3326吨。全县红枣面积6.06万亩,红枣产量达到3060吨,增长2.04倍。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用电量307万千瓦时,增长1.66%。化肥施用量(折纯)4649吨,增长4.5%;自来水受益行政村36个。

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07万千瓦,增长22.13%;大中型拖拉机960台,增长15.16%;小型拖拉机2091台,增长19.76%。

三、工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6503万元,比上年增长4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02万元,下降8.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5001万元,增长68.9%。

工业产品产量情况:发电量2915万千瓦时,增长8.5%;水泥1833吨,下降81.6%;水泥熟料1411吨,下降77.4%;自来水133万吨,增长0.8%;云母1400吨,增长7.7%;黄金800公斤,增长60%;红砖7100万块,增长14.5%;白酒125吨,增长31.6%;石棉16000吨,增长6.5倍;纸浆1861吨,下降49.2%;玉石200吨,增长4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个数快速增加,共计41个,增长37%。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635万元,同比增长27.9%。其中:自筹资金占投资总额的82%。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二产业投资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投资2705万元,占投资总额10%;第二产业投资15677万元,占投资总额57%;第三产业投资9253万元,占投资总额33%。

五、贸易、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01万元,增长13.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729.7万元,增长25.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071.3万元,增长4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694.9万元,增长50.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215.2万元,增长15.8%。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5个。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县客运总量14.8万人,同比增长9.6%;货运总量15.1万吨,同比增长11%;飞机场旅客吞吐量2977人次,货、邮、行运输15.4吨。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7年邮政业务总收入176万元,同比增长11.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324户,减少1420户。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24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5683户,新增8273户。全县移动电话普及率43部/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1560户,同比增长32.9%。

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县接待游客51328人次,同比增长1.7%。其中:海外旅游者392人次,同比增长45.2%。实现全年旅游总收入347.97万元,同比增长13.6%。旅游景区接待总量7384人次,同比增长43.2%。营业收入10.17万元,同比增长91.9%。胡杨林风情园接待1576人次,营业收入9.8万元。

六、财政、金融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0644万元,增长13.0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9642万元,增长21.7%。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698万元,增长18.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240万元,增长18.9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118万元,增长16.88%。

七、科学技术、教育

科教兴县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安排科技三项经费297万元。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公办中小学37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26所、教学点1个,县办幼儿园1所。乡级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4所。全县现有中小学教职工1135人,专任教师997人。中小学生10453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9010人。民汉合校学校9所,民汉合校率100%。“双语”教学长足发展,全县共有双语一、二、三、四年级教学班20个,双语学前班34个,在班学生数936人。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网络建设进一步拓展。全县文物保护点31处,其中:国家级1处,自治区级2处,县级28处。已建成自治区一级文化站1个,自治区标准文化站8个,合格文化站2个。总建筑面积2844平方米,总藏书量20325册。村文化室47个,普及率85%,合格率95%。广播电台1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16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以上。

体育场地进一步健全。体育场地共计168处。其中:标准篮球场地84个、排球场地37个、足球场地7个、小型运动场8个、健身房2个、保龄球馆1个、台球室3个、门球场1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4个。健身器材248件。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43张,其中:县医院100张、维吾尔医医院60张、妇幼保健院30张、协合医疗20张、各乡卫生院病床133张。全县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7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47人。农村卫生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农区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达87.5%,甲级村卫生室覆盖率达85.71%。

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全县共有31589名农牧民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筹集新农合资金94.7万元,参合率84%。全年新型合作医疗补偿20750人次,门诊就诊补偿14716人次,门诊总费用20.8万元,补偿费用20.39万元;住院补偿6034人次,住院总费用616.87万元,补偿总费用197.86万元,人均补偿327.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