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格尔木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3-19 海西州格尔木市统计局

邮电业务保持平稳发展局面。全年完成邮电营业收入19037.9万元,与上年持平。年末电话装机量85085户,比上年增加3179户,增长3.9%;移动电话121019部,增加25623部,增长26.9%;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发展到了9862户,增加1603户,增长19.4%。

借助“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暨中国盐湖城旅游文化节”、省运会等平台,旅游事业有新的发展。全年接待游客67.29万人次,较去年增长1.1%,实现旅游收入10962万元,增长18.4%。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大幅增加。全年地区财政收入为228625万元,比上年增长5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31514万元,增长24.2%;地方财政支出50252万元,增长39.7%。

金融保持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3533万元,比年初增加146154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51425万元,增加10386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0533万元,增加30971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33057万元,增加123568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0361万元,增加30790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15867万元,增加92886万元。金融机构累计净投放货币12037万元,比上年多投放1803万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保费收入8080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57万元,增长26.7%;寿险保费收入4223万元,增长3.4%。全年赔款支出3495.1万元,比上年增长96.5%。其中,财险赔款2176.3万元,增长57.5%;寿险赔款1318.8万元,增长2倍。

八、教育与科技

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我市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全市共有中小学37所,职业中学1所。中学在校学生11644名,职业中学204人,小学在校学生21364名。专任教师共1983名,其中市属1252名。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两基”巩固率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同时提升至99.9%。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布局、学科和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8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

我市多渠道增加科技经费投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科普宣传、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大,市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事业繁荣进步。全市图书馆1所,文化馆1个,电影放映机构5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电视有线播放节目49套,无线节目3套,电视覆盖面市区已达到99%,有线用户达1.7万户。全年报纸出版量135万份。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扎实推进,妇幼保健得到切实加强。2006年来全市共有卫生机构93个,卫生技术人员1034人,床位数663张。其中医院6个,病床数617张,医生829人。乡卫生院4个,卫生技术人员38人,床位数22张。社区卫生服务站23家。

体育事业充满生机。成功举办了玉珠峰国际登山节、青海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暨全民体育大会等重大赛事。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按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数,计生自然增长率7.08‰和户籍报表机械增长率4.97‰推算,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05739人,增长1.2%。据公安部门户籍人口及其变动情况报表显示,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15701人,比去年增加1400人,增长1.2%。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2967人,比上年增长8.5%,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61305.1万元,增长28.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0923元,增长22.9%。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2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7.38元,比上年增长11%;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701.26元,增长5.0%。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779元,增长11.3%。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发放失业保险金121.04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247个,增加27个,参保职工11973人;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271家,增加17家,参保职工14962人,增长7.9%,征收养老保险金7577.43万元,增长23.2%;参加医疗保险的单位345家,增加22家,参保职工23050人,增长15.8%,全年收缴医疗保险金4469万元,增长70%;全年有3440户家庭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较上年减少154户,参保人员9932名,较上年减少323人,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112.43万元,下降5.3%。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中不含青海油田公司驻格企业;

3.从业人员中不含铁路、西藏驻格单位和个私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