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格尔木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04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围绕加快格尔木工业化进程,提升城市化水平,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9563万元,首次突破40亿元大关。按不变价计算,比去年增长16.1%(按现价计算,增长26.2%)。取得了在前三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全市经济仍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人均生产值2267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21.1%。 经济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优势的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份额增加,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645万元,比去年增长3.9%,比重由上年1.45%下降为1.29%;第二产业增加值286920万元,比去年增长17.0%,比重由上年的62.55%上升到65.27%;第三产业增加值146998万元,增长14.9%,比重由上年的36.0%下降到33.44%。 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0 .4%、67%和32.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10.8和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大,工业化水平得以提升。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繁重;二是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业整体效益不高;三是资源综合开发能力较弱,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够,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五是铁路运力、电力供需关系紧张;六是项目融资困难,地方财力紧张。 二、农 业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坚持围绕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实施生态移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9605.8万元,较去年增长3%。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及其它作物的种植比例由上年的54.56:12.46:27.74:5.24变化为62.68:10.73:23.14:3.45。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如下: 指标名称 数量 比去年增长(±)% 总播面积 52914 亩 22.0 粮食播种面积 33164 亩 40.2 油料播种面积 5678 亩 5.1 蔬菜播种面积 12243 亩 1.8 其它作物播种面积 1829 亩 -19.4 粮食总产量 12968.2 吨 28.8 油料总产量 919.9 吨 -2.0 蔬菜总产量 30049.8 吨 -4.9 2004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3206亩,封滩育林1万亩,植被面积进一步扩大。 全年共育活各类仔畜11.37万 头(只),增长21.6%。仔畜成活率为88.0%,较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各类草食牲畜年末存栏26.03万 头(只),与上年持平。年内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为44.91%和40.07%,比去年上升了4.85和5.29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3242吨,增长55.2%;奶类产量811吨,持平;羊毛产量305吨,增长15.1%。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乡镇企业42家,从业人员914人,增长28%,乡镇企业总收入11541万元,增长4.4%,实现利润1195万元,增长10.8%。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4年,我市工业企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的力度继续加大,通过深化改革、规范破产、挖潜改造、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工业生产克服了电力紧张、运力不足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实现了速度、规模、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