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格尔木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与和谐主题,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团结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圆满地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创造生产总值73393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4%。人均生产总值36636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29.4%。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重点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在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为6757万元,比上年增长8.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38671万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188510万元,增长13.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8:69.86:29.06转变为0.93:73.39:25.68,一、三产业分别下降0.15、3.38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3.53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0.6%、79.0%和20.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15.3和4.0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仍是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化水平有新的提高。 二、农业和畜牧业 2006年,我市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狠抓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的落实,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调整农牧业结构,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 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1873万元,比上年增长8.0%。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及其它作物的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2.49:9.01:14.02:4.48转变为76.53:5.9:14.03:3.54。 全年共育活各类仔畜10.77万头(只),受沙尘暴和“三江源”生态减畜的影响,较上年下降4.5%。仔畜成活率为86%,下降2个百分点。各类草食牲畜年末存栏25.47万头(只),下降3.8%。年内牲畜出栏率为39%,比去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商品率为36.03%,比去年增长5.0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3595吨,增长3.5%;奶类产量1172吨,与上年持平;羊毛产量253.2吨,与上年持平。 林草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1000亩,新育苗80亩,森林病虫害防治3.1万亩。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乡镇企业42家,从业人员969人,增长3.7%,乡镇企业总收入13260万元,增长5.7%,实现利润1330万元,增长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企业在克服了铁路运输、电力和资金等方面困难的情况下,生产仍保持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升。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44632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市属89158万元,增长27.3%。总计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03540万元,增长12.7%,规模以下完成41092万元,增长近4倍。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233288万元,增长2.9%;股份制209115万元,增长51.7%,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244万元,下降65.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394223万元,增长14.1%。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完成441457万元,增长23.2%,轻工业3175万元,下降36.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普遍增产。 产销率回落。全市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72584万元,比上年增长41.8%。工业产品销售率达89.0%,较上年下降了12.9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据25家工业企业效益调查显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6.4亿元,增长47.2%。实现利润20.5亿元,增长51.8%。实现税金总额4.9亿元,增长37.8%。 建筑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建筑业创造增加值9403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9%。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1个,施工房屋面积23.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5.4%,竣工房屋面积12.08万平方米,下降9.4%。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我市狠抓项目协调服务工作,全社会投资规模迅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7629万元,较去年增长55.4%,完成全年计划的103.8%。其中:建筑工程投资199913万元,比上年增长41.3%;安装工程42812万元,增长5倍;设备工器具购置168428万元,增长66.6%;其他费用76076万元,增长29.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00万元,下降64.9%;第二产业完成466528万元,增长61.1%;第三产业完成20401万元,下降7.8%。总计中,市属完成300596万元,增长83.1%。 投资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青藏铁路西格段二线应急工程、215国道大柴旦—察尔汗二级公路改造、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已建成,格茫公路、滨河路、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一期)等项目进展顺利。青海油田公司30万吨甲醇、中信联宇钾肥公司15万吨硫酸钾镁肥、胜华矿业公司索拉吉尔铜矿开发(一期)、中信国安东台碳酸锂等14个项目建成投产;青海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一期)、中信国安西台钾锂硼资源综合开发、青海庆华公司肯德可克铁矿开发、青海锂业公司盐湖提锂及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等15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添了加快发展的后劲。 五、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558万元,增长13.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为112407万元,下降2.8%;住宿和餐饮业48874万元,增长79.6%。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分类别看,表现为“六升一平一降”的格局,食品类价格上涨2.3%;烟酒及用品价格类下降0.2%;衣着类价格上涨4.2%;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持平;医疗保健用品类价格上涨1.1%;交通和通信工具价格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上涨2.7%;居住类商品价格上涨5.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3%。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货运增长,客运下滑。全年完成货运总量967.2万吨,增长19.6%。其中:铁路551万吨,下降8.0%,公路416.2万吨,增长16.4%;完成客运总量96.88万人次,比去年下降5.0%。其中:铁路53.5万人次,下降30.4%,公路41.5万人次,增长67.3%,民航1.88万人次,增长5.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