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格尔木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2010-03-19 海西州格尔木市统计局

各项投资成效显著,投资结构继续优化。2004年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全面突破的良好势头,正线铺轨430.3公里,累计铺轨777.3公里;花格输油管线复线正式投入使用;完成了河东、河西农场人畜饮水工程,东干渠改造和通村道路硬化等工程;中信国安东西台资源开发、内蒙庆华铁矿采选进展顺利;一线天电站已建成并网发电;青藏铁路西格段电气化改造、60万吨甲醇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30万千瓦燃气电站项目、30万吨甲醇项目已开工建设;格尔木炼油厂炼量增加15万吨,钾肥二期产量已达50万吨规模。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力度的加大,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发展条件,扩大了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生产能力,培育了特色经济,并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添了加快发展的后劲。

五、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市场物价

2004年,在全市经济增长、城乡居民增收的背景下,我市积极拓展城乡市场,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物价稳中有增。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598万元,增长17.6%,其中:国有经济1826万元,下降31.8%;个体62980万元,增长3.0%;私营经济20724万元,增长66.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为89883万元,增长22.9%;餐饮业18846万元,下降7.5%。商品销售增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增强。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1,比上年增长2.1%。分项目看,食品价格106.5;烟酒及用品价格102.3;衣着类价格101.2;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94.8;医疗保健用品价格99.2;交通和通信工具价格10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100.7;居住商品价格101.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16.0。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邮电业略有下滑。全年完成货运总量587.7万吨,增长23.2%。其中:铁路493.9万吨,增长25.2%,公路93.8万吨,增长14.0%;完成客运总量105.8 万人次,比去年下降37.7%。其中:铁路83.7万人次,下降44.2%,公路21.8万人次,增长9.5%,民航0.3万人次。

2004年,全年完成邮电营业收入18516.9万元,比去年下降4.8%。年末电话装机量66712户,比去年增加13867户,增长26.2%;移动电话108000部,减少29103部,下降21.2%;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发展到了3692户,减少3943户,下降51.6%。

2004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盐湖城暨昆仑文化旅游节,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事业有新的发展。全年接待游客45.4万人次,增长41%,实现旅游收入7065万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4年,我市财税部门努力增收节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地区财政收入为11.18亿元,比去年增长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21742万元,首次突破2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17.0%;地方财政支出29043万元,增长14.6%。

金融存贷款增加,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5607万元,比年初增加89580万元,增长19.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7028万元,增加74815万元,增长4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3610万元,增加49723万元,增长22.2%。各项贷款余额344861万元,减少17289万元,比年初下降6.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3940万元,减少27217万元,下降20.2%;中期流动资金贷款33503万元,增加739万元,持平;中长期贷款余额183517万元,增加8590万元,增长4.1%。金融机构全年现金累计收支相抵后净投放货币7933万元,比上年少投放33679万元,下降80.9%。

保险事业出现下滑。全年完成保费收入5687万元,比上年下降16.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40万元,增长32.8%;寿险保费收入2447万元,下降43.9%。全年赔款支出2002万元,比上年下降24.4%。其中,财险赔款1755万元,增长27.6%;寿险赔款247.1万元,增长5.1%。

八、科技与教育

2004年,我市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普宣传、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大,市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明显提高,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

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办学规模扩大。2004年末,全市共有中小学37所,职业中学1所。中学24所,中学在校学生10920名,职业中学93人;小学13所,在校学生19874名。专任教师共1568名,其中:中学717名,职业中学21人,小学830名。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为99.84%。

九、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图书馆1所,文化馆1个,电影放映机构5个;电视有线播放节目40 套,无线节目2套,电视覆盖面达到 98.5%,有线用户达  13529户,增长35.3%;全年报纸出版量106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医疗保障网络建设水平逐步提高。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1个,卫生技术人员994人,床位数749张。其中医院6个,病床数711张,医生704人。卫生防疫、防治和妇幼卫生机构技术力量有所加强。乡卫生院4个,卫生技术人员38人,床位数23张。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部门户籍人口及其变动情况报表显示,200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11092人,比去年增加4176人,增长3.9%。本年出生人口1342人,死亡330人,人口出生率为12.31‰,死亡率为3.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28‰,较上年下降1.14个千分点。按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数,计生自然增长率8.57‰和户籍报表机械增长率28.48‰推算,全市常住人口为197387人,增长3.7%。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21025人,比上年增长6.1%,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42256.7万元,增长20.8%,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681元,增长18.8%。2004年安置分流失业人员15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

2004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八千和三千元大关。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8.8元,比去年增长9.5%;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850.2元,增长7.2%。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057.8元,增长11.1%。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2004年,发放失业保险金60.76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205个,增加2个,参保职工11776人;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250家,参保职工13620人,增长2.1%,征收养老保险金5398.97万元,增长47.8%;297家单位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9502人,增长7.7%,全年收缴医疗保险金1889万元,增长27.8%;全年有3670户家庭纳入了最底生活保障范围,较上年增加268户,参保人员10653名,较上年增加690人,共发放最低收入生活保障金1336万元,增长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