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保险业快速发展。年末,商业保险分支机构36家,其中,财产保险机构17家,人寿保险机构19家。从业人员达2.3万人,比上年增加0.28万人。保险业总资产达81.42亿元,增长22.3%。实现保费收入48.32亿元,增长19.7%。其中,产险保费收入14.18亿元,增长24.5%;寿险保费收入34.14亿元,增长17.8%。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12.82亿元,增长7.6%。其中,产险赔付6.84亿元,增长14%;寿险赔付5.98亿元,增长1%。保险深度为1.86%,提高0.12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1150元,人均提高190元。 九、科学技术 科技成果丰硕。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75项,其中,农业领域9项,工业领域109项,医疗卫生领域47项。获得省以上科学技术奖27项,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4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3.08亿元。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步增加。专利申请量5928件,比上年增长21.3%,专利授权量1684件,增长19.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47件,增长27.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现有17家院士工作站、12家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9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48家,其中国家级7家,研究中心数量居全省第一。 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4938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12563人,新增技师、高级技师271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2.1%、9.1%和41.9%。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按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3家,居全省第3位。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25.52亿元,增长48.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8%,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确定占比目标。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本年入园幼儿36409人,适龄儿童入园率98.96%。小学招生43971人,毕业5223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为100%。初中毕业生41889人,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为68.19%,比上年提高3.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招生67107人,在校生165849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9.12%、36.62%和14.26%。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33731人,在校生100573人,毕业生2622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0.4%、7.8%、9.6%。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3个,从业人员250人;文化站107个;文化(艺术)馆9个;博物馆15个,其中6家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已登记的民办博物馆达到9家;公共图书馆9个,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5个。有线电视用户和数字电视用户分别达到91.26万户和49.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3.47万户和3.98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9.29%。拥有全国统一编号报纸7种,刊物8种;拥有省内部资料8种;市内部连续刊物40种,增加15种。 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386个,较上年增加118个;其中,医院123个,增加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6个,增加60个;乡镇卫生院94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4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个,卫生监督机构8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1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51万人,分别增加0.25万张和0.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达1.07万人,注册护士0.94万人。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7147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65.86/10万,死亡率为0.32/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上年降低10.28/10万和0.03/10万。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全年各项比赛共获得奖牌482枚,其中金牌192枚、银牌142枚、铜牌148枚,打破4项全省纪录;十一届全运会上有69人参赛,参赛项目达22个,共获得20.5枚奖牌,其中,金牌7.5枚、银牌5枚、铜牌8枚;全市拥有重点体校2所,在校学员1041人;业余体校1所,学员1596人。 十一、城乡建设 “两区三村”住房整治改造进展顺利。本年 “两区一村”(棚户区、老旧工矿居住区和城中村)整治改造项目64个,占地面积(或规划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改造项目36个。完成拆迁面积252万平方米,完成安置房面积115万平方米。城郊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大。确定3年完成191个城郊村的改造建设任务,已开工建设村庄94个,已开工拆迁村庄98个。3年内基本完成全市23354户农村危房安置改造任务,全年已完成危房安置改造8064户。 保障性安居工程深入实施。全年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6.98万平方米,竣工24.02万平方米,交付住房3028套;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21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保障2383户。 市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年末,建成区面积261.9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8.75平方公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9.45亿元,比上年增长34.7%。扩建、翻建道路62条,年末城市道路长达1485.9公里。城市排水管道总长2291公里,增长22.4%。城市污水处理厂达13座,新建1座;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万立方米,污水处理能力达78.9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提高0.64个百分点。城市平均每天供水89.51万吨,增长14.3%。供应液化气、煤制气、天然气总量分别为12.81万吨、0.48万吨、4.89万吨。城市使用液化气、煤制气、天然气总共71.49万户,增长8.2%。城市气化率达97.67%,提高0.85个百分点。 城市生态园林环境进一步改善。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7804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271公顷。年内新增园林绿地306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0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7%,绿地率达3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年末,全市土地面积59649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12196公顷,比上年增加4358公顷。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比例由上年的72.2:18.9:8.9调整到70.6:19.2:10.2。 水资源节约利用更趋合理。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12.0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9.45亿立方米,年开采地下水8亿立方米。2009年,全市用水量9.44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0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11亿立方米,增加0.0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2.37亿立方米,减少0.0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5.69亿立方米,减少0.16亿立方米;生态用水0.27亿立方米,增加0.12亿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