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5)

2010-04-09 普洱市统计局

(二)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有广播电台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8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4%,比上年提高0.5个在分点;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6.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7.5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年内解决了30余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问题。

(三)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投入继续增加,城乡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以甲型H1N1流感、鼠疫、疟疾、结核、艾滋病等为重点的疾病控制工作得到有效控制,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幼儿死亡率逐步下降,妇女儿童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得到加强,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运行,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99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27个、乡镇卫生院103个。妇幼保健院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卫生监督检验所11个,其他卫生机构3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33个。卫生技术人员6519人,比上年增加789人,其中:执业医师2357人,执业助理医师506人,注册护士2128人,药剂师312人,检验人员317人,其他技术人员899人。医院病床5641张,比上年增加794张,全年共诊疗595.85万人次。全年共有176.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上年增加9.73万人;参合率达92.4%,上升8.54个百分点;筹集资金17660万元,比上年增长17.6%;累计有421.6万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比上年增加88.65万人次;支出资金17978万元,比上年增加4229.6万元,占筹资总额的101.8%。

(四)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共举行现代体育活动225次,参加活动124114人次;民间传统体育活动148次,参加活动105321人次。参加全国比赛获得金牌2枚,省级比赛获得金牌9枚、银牌11枚、铜牌8枚。全市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303名,其中:二级135人、三级168人。新增二级裁判员70名。市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省第九届民族运动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群众性文化和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意识不断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晨晚炼健身活动点108个,健身活动人数超过30万人次。34个村再次获得国家农民健身工程建设,新建了一批农村体育设施。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一)控制人口增长成效明显,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01‰,死亡率为6.35‰,自然增长率为5.66‰,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年末常住总人口258.7万人,比上年增加60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3.92万人。城镇人口77.61万人,城镇化率为30.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已婚育龄妇女458285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397052人,综合节育率为86.64%,其中施行”三术“372782例,长效避孕率81.34%,当年施行”三术“21735例;计划生育率97.2%。

全市2009年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82576人,在82392户农业人口一孩家庭中,有37878户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占农业人口一孩户的45.97%。兑现一次性奖励987户。农村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进一步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中352名享受中考、高考加分政策,664名享受高中、大学阶段一次性”奖学金“。对4853名年满60周岁的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或无子女夫妇发放了养老生活补助。

(三)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5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6.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30元,增长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0元,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47元,增长7.7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782元,增长7.5%。建成廉租住房12.10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0万平方米,实施390户企业棚户区改造。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96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08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06平方米,增长4.8%。

(四)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社会劳动者就业156.77万人,同比增长2.1%。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115855人,同比增长5.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539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03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9%,低于计划控制目标0.11个百分点。新增小额担保贷款29355万元,增长187.8%,新增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人员2002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701人。

(五)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持续加强。各种保险人数均比上年增加,

年末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2186人,其中企业职工78591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116170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102308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72300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194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85588人。全年共有 343727户、47876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8499万元,比上年增长10.4%,40.23万农村人口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累计发放低保金28966万元,增长61.7%。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力度加大,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851万元,解决企业历史拖欠工资108万元。年末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56个,提供床位1831张,收养人数1420人。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770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一)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建成水库(塘坝)647座,比上年增加3座,其中:中型水库12座,增加2座;小型水库272座,增加1座;塘坝363座。水库总库容5146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299万立方米,增长6.8%。建成引水工程48531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1766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673万立方米,增长2.3%,其中:向农业供水101341万立方米,增加1647万立方米;向工业供水6413万立方米,减少93万立方米;向城镇供水9909万立方米,增加7327万立方米。人均用水量为454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立方米。

(二)环保事业发展加快。深入实施”七彩云南·生态普洱“保护行动,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环境监测与监察力度加大,全民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220人,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59人。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资金6000万元。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5个,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烟尘控制区1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10%,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2.4%,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平方公里,实施节能减排项目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