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渡口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金融业形势趋于平稳。年末银行存款余额36.7亿元,居民储蓄26.2亿元,银行贷款余额3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6%、21.6%、6.8%。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全区保险公司保费收入5922万元,增长65%,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924万元,人寿保险收入2998万元,分别增长58.6%,71.7%。已决赔款1519万元,增长61.9%。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体育事业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我区参加第四届中国重庆高交会获优秀组织奖,并签订了合同金额近4500万元。2002年,全区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地方火炬计划项目2项,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8个。全年财政支出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8万元,增长3.7%,科学事业费20万元,增长33.3%。2002年我区被市确定为全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区。 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年末,全区有小学24所,普通中学11所,职业中学4所,各类教育招生人数9477人,在校学生33789人,毕业生8221人。各类大中专院校在我区录取人数1611人,其中:大专院校录取1442人。幼儿园38所,在园幼儿数4545人。2002年,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顺利通过市级达标验收;"两基"复查达到市级验收标准,区幼儿园顺利通过市级示范园复查。2002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化事业有较快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整顿文化市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全年共开展了全区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2场次,参演人员达1万人次,观众达8万人次。小品、舞蹈、歌曲等优秀作品获多个奖项,有效提升了我区群众文化档次及影响力。广播覆盖率及电视覆盖率均达100.0%,公共图书馆藏书4.36万册,比去年增长24.6%。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165个,其中医院9个,床位904张,卫生技术人员1184人,其中医生663人。2002完成了我区流动人口及薄弱地区脊灰强免工作,儿童四苗接种率达96.2%。新建3个新区卫生服务站,累计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服务站。农村初级医疗保健实现全面达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自来水覆盖率达80%以上。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区老年体协代表队在2002年全国老年人激灵圈健身操比赛中获优胜奖。钢城中学在重庆市第二届学生军训队列比赛中夺得第一名。年内参加市以上体育竞赛获奖牌119枚,其中金牌51枚。承办了"好家庭"杯全国少年组羽毛球赛等大型赛事4次,全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及格率达96%,良好率47%,优秀率15%。 十、人口就业及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总人口(户籍人口)2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6万人,乡村人口6.0万人。年人口出生率7.1‰,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1.6‰,计划生育率94.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2年,我区职工平均工资9997元,增长14.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7元,同口径比较分别比上年增长11.9%、5.0%。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2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达37平方米。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44710人,同比下降3.9%。帮助指导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合计6716人。年末城镇失业人员27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全年共发放低保金604.4万元,享受低保87721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