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文化事业再创新绩。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艺术馆1个,图书馆1个,影剧院1个。积极组织县歌舞团文化下乡30场,观众达5万多人次,同时开展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电影三下乡”活动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活动,共放映电影1242场,观众达32.7万人次,收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效益。精心组织县歌舞团创作、排演一批精品作品。在全省少数民族歌手大奖赛上,《黎家心花开》获一等奖;《好人交情不用媒》获全国“金嗓子”杯山歌邀请赛二等奖;在东方市举行的全省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中,《秋千歌》、《律动竹竿》、《好人交情不用媒》等3个节目获得二等奖。 完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工作。羊拜亮(黎族原始手工制陶技艺)、刘败崖福(黎族并染技艺)、梁美荣(军话民歌)、黄向锋(黎族传统游戏与体育竞技)、吉求标(黎族民间故事)、张色太(黎族木棉纺织技艺)共6人,被县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为我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我县黎族农民刘败崖福参加由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省文联和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蓝海鑫城杯·海南首届民俗工艺展”,被评为"海南民间艺术大师"称号。我县申报的黎族民间故事、黎族传统游艺与体育竞技、黎族并染技艺共3个项目,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昌江县元旦足球邀请赛、昌江县农民迎春体育运动会。组织少年田径、少年乒乓球、足球等3个项目参加全省比赛,获得1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4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的好成绩。其中,男子乒乓球团体蝉联全省亚军,足球队获全省“体育道德风尚奖”。组织昌江太极拳代表队参加在河南省焦作市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获得3块金牌、11块银牌、8块铜牌。 九、卫生、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9年全县卫生机构26个(不含门诊、所),病床位60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1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77人,注册护士315人,药师(士)47人,技师(士)54人,其他技术人员117人。年末全县有疾控中心1 个、妇幼保健站1个,专科防治机构2个,农村乡(镇)卫生院11个。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计划免疫 “八苗” (卡介苗、糖丸、白百破、麻疹、乙脑、流脑、甲肝、乙肝)全程接种率保持100%。 环境保护与建设总体保持良好。年末我县有国家三级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4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个,面积29980公顷。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石碌河水质总体处于良好状态,满足地表水Ⅲ类标准;石碌水库水质符合作为饮用水水质标准;县城石碌镇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值达国家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标准。 坚持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提高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的准入门槛。对我县铁矿石加工、水泥制造等重点企业,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华盛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投资建设余热发电站等多个节能减排项目,极大地节约用电、用煤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效促进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淘汰了鸿启叉河水泥分公司¢3.0×10M机械化立窑生产线,年减少SO2排放2242.313吨,实行污物排放总量控制,与重点工业企业签订减排责任状,落实“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工作。确保重点污染每月监察一次、每季度监测一次。抓好昌江糖厂、大风糖厂、金林橡胶加工厂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环境应急能力建设,确保重点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经核算,2009年,我县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为4359.63吨、1683.68吨,COD排放量超过4155吨的总量控制指标,SO2排放量达到1800吨的总量指标要求。 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有增有减,总体成绩稍好于往年。全年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4起,同比下降1.5%;死亡15人,比省下达的指标少死亡3人,同比上升36.4%;受伤64人,同比下降1.5%;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9.17万元,同比上升184%。其中,工矿商贸事故31起,同比上升3.3%;死亡4人,与省下达指标少1人,同比上升100%,受伤27人,同比下降3.6%;直接经济损失123万元,同比上升208%。铁路交通事故0起,比省下达指标少死1人,同比下降100%。道路交通事故22起,同比上升4.8%;死亡11人,比省下达指标少死1人,同比上升22.2%;受伤35人,同比下降2.8%;直接经济损失4.43万元,同比上升8.8%。消防火灾11起,同比下降21.4%;直接经济损失1.74万元,同比上升20.8%。较大事故0起,比省下达指标少发生一起,同比下降100%。此外,危险化学品、水上交通、民爆物品、烟花炮竹、食品卫生、特种设备、农机和学校等行业和领域保持了零事故。 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坚持生态立县,把生态文明与人居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2009年县财政共投入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115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2530万元,完成17个村的创建和10个村的巩固完善工作,建成文明生态村宣传文化室9个,建设农家书屋10个和流动书屋1个,篮球场和戏台一批。截止2009年,全县共建成文明生态村达到135个,占全县自然村的76.3%,受益群众13.6万人,占农村人口78.6%。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十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再生产继续向低生育水平转变,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在预期范围内。今年我县期初总人口25.29万人,期末总人口25.1万人(注:期初人口比期末人口高是因为今年8、9月对我县人口计生基础信息库进行了集中清查,清理了2000多重复人口),共出生人口3703人,出生率14.7‰;自然增长人数2827人,自然增长率11.25;符合法定出生人数 3570人,符合法定生育率96.49%,出生男婴1977人,女婴1726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14.54;死亡人口876人,人口死亡率3.54‰,比上年上升0.41个千分点;全年完成社会抚养费征收46.96万元,完成“四术” 2390例,其中结扎805例,上环1441例,综合节育率80.23%。 十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从业人员增多,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民生工程成果凸显。全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93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27%;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0%;援助“4050”人员再就业89名,完成全年任务的104%,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县的目标任务。办理失业登记人数326人,城镇登记失业控制率1.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1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