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4-08 重庆市江北区统计局

城市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全面实施三级管网建设18.82公里,基本实现大石坝地区、华新街地区、石马河地区、观音桥地区等重点区域雨污分流工程;实施市政道路重点改造,完成洋河北路、洋河一路“白改黑”工程,整治建新东路、易家沟道路、万丰小区道路车行道6.8万平方米,人行道3.6万平方米;加快路灯设施改造进度,完成310盏路灯安装工程,321盏LED、LVD路灯光源节能改造,提高城市夜间照明能力。森林江北建设全面展开,鸿恩寺森林公园开园迎客,铁山坪生态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907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12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01平方米。

十、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创新大幅度提升。我区倾力打造五里店创意设计研发集聚区,全方位高标准打造重庆奶业科技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5%,初步形成高新技术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全年新增7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5个高新技术产品;辖区内企业获得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63项,获得科技经费5440万元,区级科技项目立项67项,下达科技经费4800万元;专利授权1045件,专利申请1257件,新增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5件,商标注册640件,名列全市前茅;举办学术报告会12场次,举办科普展览10场次,科普讲座35场次,参加人员达2.4万人次。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20所,在校学生39449人,专任教师2122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8027人,专任教师285人;小学55所,在校学生36608人,专任教师183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上线率再创新高,联招上线率60.2%,高考上线率85.8%。全年围绕素质教育主题,深入打造“国学江北”区域教育品牌,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教育;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率全市领先,城乡低保家庭普通高中学费全部免除,继续完善改善民生教育保障机制,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免费为全区3万多小学生提供饮用奶、对300余名城乡低保家庭普通高中学生进行资助,共计投入1370万元。在全市率先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惠及6800余名中小学教师。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建成投用,区文化艺术中心加快建设,文化“五大工程”全面完成,“观音桥广场文化之声”活动深受欢迎,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唱读讲传”活动常态化机制率先推行,累计开展各级各类红歌会200多场,参加人数20多万人次,“国学江北”、“故事江北”高潮迭起,“红色短信”蔚然成风,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全区共有影剧院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0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6.34万册,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全年放映电影4117场,电影观众人数达36987万人次;群众文艺演出65场,观众人数40万人次。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区共有医院27个、疾控中心1个、妇幼保健站1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833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3592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421人,其中医师1764人,注册护士1611人。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成功处置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56人。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全区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为2185例,发病率为383.28/十万,比上年下降21.17%;“七苗”全程接种率99.5%,麻疹疫苗强化接种6.8万人,接种率99.2%;肺结核初诊病人1233例,发现新涂阳患者197例,辖区内肺结核病人转诊率100%,追踪率100%,总体到位率95.7%。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住院分娩率达99.9%,新法接生率100%, 婴儿死亡率3.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9‰。社区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发放居民家庭健康档案12.2万份,居民个人健康档案23.6万份;社区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以“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方式实现“零差率”销售。全区新成立中医坐堂医诊所2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重庆市中医院成功迁入我区,各类医疗机构的增加为我区医疗保障创造了条件。

体育事业顺利推进。以“健康重庆”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0余次,参加人员20万人次。竞技体育实力全面增强,全区运动健儿在各类市级运动项目比赛中,荣获金牌37枚、银牌40枚、铜牌38枚。场地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建成15个农民健身工程、14条社区健身路径,建成铁山坪和鸿恩寺登山步道50.5公里,2009年末我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达26个,全民健身路径31条,全民健身点达89个,全民健身场地覆盖率为75%。

十二、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年末全区实有户数21.6万户,比上年增加0.6万户,人口53.5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3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2009年出生人口3877人,人口出生率为7.2‰,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5.6;死亡人口3045人,死亡率为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

就业形势趋于平稳。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指导帮助下岗职工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2.6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5%。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坚持惠民生与扩内需相统一,加大公共支出,强化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已征地农转非和原企业超龄人员社保问题基本解决,“五大社会保险”任务超额完成,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全年征收社保金15亿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783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5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1万人;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人均补差水平由上年211元/月提高到253元/月,累计发放低保金5728万元,切实改善和保障了2.4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区农村2400人享受低保,累计发放低保金248万元,人均年补差水平由1344元/年提高到1380元/年;大力实施“一个院”工程,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新建成五宝镇敬老院,新增床位120个,全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80%;各类社会福利收养单位9个,社会福利收养单位床位数756张,社会福利收养单位收养人数58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