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2000年对成本高、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17类产品实行了转产,对市场滞销、污染严重、技术等级低的55种产品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停产淘汰。同时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医药生物工程和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7.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3: 表3: 2000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计量单位2000年比上年增减 (±%) 纱万吨9.57.7 布万米13643.3-2.3 化学纤维吨11331.226.5 饮料酒吨78393.6-12.8 卷烟万箱39.84.8 天然原油万吨185.11.1 原油加工量万吨55.19.0 成品钢材吨53806.627.1 水泥万吨416.64.3 硫酸(折100%)吨13436.050.6 机制纸吨76469.011.1 交流电动机万千瓦92.814.4 化肥(折纯)万吨13.6-34.6 化学农药吨1259.8-2.0 服装万件620.758.3 铁合金吨9047.0-41.8 十种有色金属吨14993.3-30.7 发电量万千瓦时461180.010.5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产销衔接状况有所改善,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产销率达9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8.9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亏损企业亏损额2.73亿元,下降50.2%;亏损面11.3%,下降1.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2.5%,比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但是,一部分企业的效益还不理想,企业扭亏任务依然艰巨。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见表4: 表4: 2000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计量单位2000年1999年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2.4986.28 总资产贡献率%8.347.23 成本费用利润率%3.731.03 资本保值增值率%120.56121.13 资产负债率%65.4768.90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年1.531.51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2959024978 工业产品销售率%98.6998.62 建筑业增长加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安工作量21.29亿元,增长10.4%;施工单位工程个数2070个;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153.6元/人,提高4.5%;实现利润2923.6万元,增长10.9%。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按单位工程竣工个数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31.0%,按房屋竣工面积计算的工程质量优良品率为45.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8.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92.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由降转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国有单位投资61.69亿元,增长22.8%。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04亿元,增长3.7%。商品房施工面积99.3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42.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28.9万平方米。 投资结构得到改善。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8.13亿元,增长19.6%; 更新改造投资13.16亿元,其中: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1.22亿元,增长42.4%。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6.90亿元,增长40.9%。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全年投资15.23亿元,增长64.8%;市政公用设施及环保投资3.01亿元,增长63.4%;农林牧渔业投资2.31亿元,增长5.8%;电网改造投资5.01亿元,增长1.01倍。 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发电机组容量1.19万千瓦,天然原油开采12.76万吨,纯碱20万吨,城市道路扩建面积64.64万平方米,粮食仓库储量14700万公斤,有效灌溉面积9.6万亩,长途光缆1769延长公里,新建和改建公路315公里。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00年,南阳师范学院和南阳理工学院共招生5716人,比上年增长72.4%;在校生10599人,比上年增长63.8%。成人高校招生3749人,比上年增长42.9%;在校生8532人,比上年增长4.5%。南阳师范学院(本科)的正式组建为南阳高等教育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中等教育结构得到调整。普通中学招生数大幅上涨,当年招生25.89万人,比上年增长13.0%;中等专业教育出现萎缩,当年招生9.77万人,比上年下降10.0%。全市普通初中入学率99.4%,辍学率1.7%。小学在校生100.8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6%。全市又有4个县(市、区)完成了“普九”任务。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截止2000年底,全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65.52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08.41万人次。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1.73万人。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200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3%。全市拥有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万人,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895人,增长75.5%。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7256万元,增长16.0%。全市共取得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95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270项,软科学成果25项。技术市场运行平稳。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00份,成交金额1.2亿元。 六、交通和邮电通讯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缓。全年完成营运性客运量7396万人,比上年增长7.4%,旅客周转量339714万人公里,增长7.4%;完成营运性货运量4303万吨,增长3.8%,货物周转量285730万吨公里,增长3.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56.4%。年末市内电话发展到达79.6万户,移动电话发展到20.9万户,无线寻呼发展到15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33201户,比上年增长10.9倍。 七、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在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措施的启动下,市场销售由稳转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3.43亿元,增长8.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29.68亿元,增长1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3.76亿元,增长13.7%;餐饮业零售额15.30亿元,增长5.5%。 市场经营结构有所变化。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消费品零售额17.70亿元,占市场份额的9.7%;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消费品零售额101.36亿元,占市场份额的55.4%。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全年成交额49.18亿元,比上年增长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