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创新理念,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 合 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32亿元,增长11.6%。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0.2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3%,同比增长9.4%,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53.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3.7%,同比增长12.9%,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9∶60调整为36.3∶63.7。 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7.34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87亿元,同比增长14.1%。财政收入中实现增值税19691万元,同比增长5.5%,实现营业税39650万元,同比增长27.3%,实现企业所得税11065万元,同比增长11.9%,实现个人所得税5963万元,同比增长9.8%。 二、农 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09万元,下降 17%;其中种植业产值384万元,下降19%;畜牧业产值125万元,下降18%;完成增加值255亿元,下降1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204万元,畜牧业增加值0.51万元。 种植业生产平稳。全年蔬菜总产量3544吨,年末全区耕地面积184亩。 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年生猪出栏809头,生猪存栏442头,奶牛存栏 8头;肉类总产量59吨,鲜奶产量12吨。畜牧业总产值实现12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的25%。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更新,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区化肥施用量35 吨,减少15%;农药施用量 1 吨;农村用电量6270万千瓦时。 三、工 业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工业生产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共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1.81亿元,同比增长16.9%,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8.1%,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1%。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76亿元,同比增长15.36%,轻重工业比重为7.5∶92.5。其中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65亿元,同比下降7.42%;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1亿元,同比增长17.71%。从所有制经济看,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全年股份制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8.83亿元,同比增长1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27.05%。 工业经济效益质量提升明显。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0.97亿元,同比增长15.2%。利润总额达4.17亿元,同比增长26.6%,利税总额达6.31亿元,同比增长24.5%。产销状况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7.4%。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有效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断增大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62亿元,同比增长21.09%。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8.07亿元,同比增长14.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6.3%。投资合理性不断增强,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4.78亿元,增长21.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0.4%,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受住房消费热点刺激,发展较好,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3亿元,同比增长33.09%,房屋施工面积达66.89万平方米,新开工47.3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达24.6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1%,销售额达26.27亿元,同比增长31.7%。 五、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稳中趋活,消费结构悄然升级。汽车、餐饮继续引领消费热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26亿元,同比增长21%(在地口径),其中批发零售业达110.6亿元,同比增长19.2%,住宿餐饮业继续保持活跃,实现零售额11.5亿元,同比增长36.6%。 限额以上企业发展较快,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达69.1亿元,同比增长72.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达2.5亿元,同比增长14.7%。大明路汽车街实现销售额87.9亿元,税收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30%。 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拥有各类交易市场38个,其中亿元以上交易市场7个,成交额50.3亿元,同比增长19.5%;生产资料市场2个,成交额8.02亿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20%;接待游客总数2561万人次,门票总收入6300万元,同比增长25%。 六、外向型和民营经济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项目90个,协议内资8693万元,外资541万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个,已投产企业7个。全年实现注册合同利用外资7972.5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8706万美元;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3439万美元,完成地方外贸出口总额达15493万美元。 全年新引进企业1395家,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113家,新增注册资本15.8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4577户。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年区科技财政拨款1339万元,同比增长12%。新引进科技企业262家、促成产学研项目21个,科技企业总数达1800余家,已建科技创业园区面积达48.95万平方米。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9.2亿元,增长19%。全年科技立项30项,其中实现成果转化项目8项,实现专利申请180项。新增1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个市级科技科普教育示范基地,2所市级社区科普大学。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普通高考参考人数815人,达线260人,达线率达31.9%,本科达线人数58人,其中重点本科达线人数14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成人教育等也取得显著成效。 年末全区拥有普通中学5所,在校学生5737人,小学19所,在校学生12706人,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547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 八、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全年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站5个,文化站面积12840平方米;共有娱乐场所48个,网吧54个,音像店15个,卫星接受设施管理单位4个。全年组织文艺演出31场次,夜泊秦淮水上实景演出112场,举办展览30次,全区共有6个图书馆,其中区级图书馆1个,街道图书馆5个,图书馆面积2120平方米,共有各类报刊期刊346种,藏书18万册,其中电子图书3990册。年末全区文化保护单位52处(点),其中图家级3处(点),省级15处,市级17处,区级17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