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宜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宜春调查队 (2010年4月16日)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三保一弘扬”的要求,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共克时艰,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向好态势,转变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民生得到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0.24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6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0.76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3.49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重由21.5:51.3:27.2调整到20.9:52.9:26.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按省统计局反馈的2009年平均汇率6.8310元人民币/美元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1876美元。 财政增收形势喜人。克服政策性减税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80亿元大关,达到80.61亿元,增长2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7亿元,增长30.7%。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改善。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1.5%,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9.7%。重点企业赢利能力增强。全年全市纳税超100万元企业突破500户,达到537户,比上年增加81户,共完成税收36.2亿元,增长14.8 %。其中超500万元企业136户,比上年增加31户。全市实现县县财政收入过2亿元。其中财政总收入过5亿元县市区达到7个。财政总收入过5000万元乡镇(街道)达到10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过亿元的有5个,比上年增加3个。 市场物价止降企稳。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市物价与全国一道经历了由高位回落到持续走低的过程。2009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连续7个月下降后,从2009年9月份开始回复到了正增长水平。2009年12月份,宜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月上涨1.2%,全年累计下降0.1%。 经济主体信心不断增强。据对全市100家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一到四季度,我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2.82、124.94、133.81和129.68,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7.15、116.11、138.35和143.04,景气和信心指数持续走高,反映企业运行质量的八大指数不断转好。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还比较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二是内需持续均衡增长存在较大制约,民间投资跟进有待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消费后劲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基础地位还不够稳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完善;四是对外经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拉动难以强劲恢复;五是民生和社会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尚待有效解决等。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1.75亿元,可比增长7.1%。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喜获丰收,总产量达378.32万吨,增长3.6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呈现“三增”的良好态势。油料作物总产量17.65万吨,增长16.13%。 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年造林面积27290公顷,全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超额完成任务。主要畜牧业生产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年生猪出栏558.22万头,增长12.99%;生猪存栏323.78万头,增长25.55%;肉类总产量50.84万吨,增长10.25%。全年水产品产量达29.11万吨,增长1.32%。 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40%,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4家,带动67万多农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300元。全年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企业总产值达159亿元,创利税16.7亿元,实现出口创汇8420万美元。目前,初步形成了粮食生产加工、中药材加工、禽业加工、木竹加工、油茶加工等五大产业聚集区,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富硒农产品逐步成为产业化新亮点。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2009年,全市880个省定村点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一村一品”产业969个,改水入户率达99.95%,改厕入户率达99.79%,改路1343公里,建设科技文化、体育休闲、医疗卫生等五类设施3546个。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启动,5573个自然村、59个集镇及其范围内的学校、卫生院所纳入试点范围,共建垃圾焚烧炉1575座、沼气池6651个,处理垃圾14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回稳向好。全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23.03亿元,增长18.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1%,对宜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4%。其中,79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47.93亿元,增长20.5%。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电力能源、机电、食品、建材、医药、纺织服装鞋革业和化工等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3.8亿元,同比增长9.1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2%。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工业产品结构改善。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0.63亿元,增长15.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6.4%。 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提升。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39.71%,同比提高21.9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48.11亿元、同比增长26.04%,实现利税101.12亿元、同比增长25.59%,收入利润率达7.01%,同比提高近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提升。 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年末入园投产工业企业达782家,比上年增长5%;全年安置从业人数18.42万人。全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11.88亿元,增长22.8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完成639.62亿元、46.56亿元和76.55亿元,分别增长23.5%、48.2%和35.2%。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7.7亿元,可比增长9.5%。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4.7亿元,增长18.8%;竣工产值45.2亿元,增长25.0%,竣工率达82.6%;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2.5万元/人,增长14.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02.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61.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为7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高速增长。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全市跑项争资成效显著,全年共争取国家和省资金18.62亿元,增长50%。全年全市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0亿元,同比增长43.5%。全市以改建和技术改造为主的内涵效益型投资完成58.04亿元,增长88.7%,以新建和扩建为主的外延扩张型投资完成424.2亿元,增长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