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胶南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5-01 青岛市胶南市统计局

城乡消费品市场迅速扩张。2009年全市城市消费品市场完成652788万元,同比增长20.67%;农村消费品市场完成651221万元,同比增长16.04%。

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与世界17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自营进出口企业达到396家。全年共实现进出口总值210822万美元,下降9.3 %;其中进口总值53983万美元,下降19.4 %;出口总值为156839万美元,下降5.2%。

私营企业规模扩张,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新增私营企业1297家,累计达到6237家,新增注册资金141275万元,累计达到813830万元,其中:新增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1000万以下(不含1000万)的私营企业22家,累计达到197家;新增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的私营企业41家,累计达到247家。

六、对外开放和旅游业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合同外资额31423.1万美元(含增资),到账外资17151万美元。项目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全年到账3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3个,共到账外资9246.6万美元,占全部到账外资的54%。

我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胶州湾“桥隧”即将通车的历史机遇,全力打造“青岛西海岸旅游度假胜地”,克服全球金融风暴的不利影响,实现了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6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和10.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4万人次,旅游创汇3330万美元。旅游商品收入8.53亿元。

七、财政、金融

税源结构进一步完善,市乡两级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2%。

金融支持不断加强。年末,我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2.81亿元,比年初增加53.1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95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2.71亿元,比年初新增49.66亿元。

八、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成绩显著。西海岸都市新区发展框架更加明朗。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6.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3.51万人)。老城区改造形象进度明显,东部新区开发步伐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市区新增绿化面积7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408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620万平方米。

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全市共完成城镇建设总投资5.54亿元,新建、扩建道路面积13.0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7公顷;新增公共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新增生产性建筑13.44万平方米,新增住宅面积27.43万平方米。小城镇建成区面积新增达0.77平方公里,达到27.69平方公里,小城镇人口年内达到13.47万人。

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以开展治污减排工程为主线,实施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燃煤锅炉淘汰和污染治理再提高等专项治理活动,城市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全年共审批项目313个,否决重污染项目8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52.7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67.6分贝。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压缩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了恒源、天元两家化工企业产业提升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6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进6个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

九、科学、教育、体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事业获新进展。全市鉴定科技成果25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领先,13项达到国际先进,10项达国内领先;农业领域3项,工业领域17项,医疗、卫生领域5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青岛市科学技术奖11项,其中技术发明奖2项(省奖和青岛市科技奖励数量为公示拟授奖项目数,正式文件未出)。申报并被认定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4家。

年内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081万元,青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家,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青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专利申请量34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13件。专利授权量11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件。全市共有7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获得资金支持816万元,其中:6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一个项目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全市有13个项目列入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获得资金支持307万元;1个项目列入青岛市信息产业专项资金计划,获得资金支持40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学校135所(国办学校124所),教职工10781人,在校生13.46万人。其中:高中7所,在校生1.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46人;初中26所,在校生3.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67人;小学86所,在校生5.1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350人;中等职业学校13所(含民办中等学历职业教育学校10所),在校生4.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普及,体育场馆数量达到135个。全市开展了38次群众性体育活动,向青岛市以上体育部门输送体育后备人才42名。夺得各类奖项金牌131枚,其中:拳击2枚、摔跤9枚、柔道5枚、跆拳道1枚、射击13枚、举重3枚、空手道3枚。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28处,其中影剧院2处,文化馆1处,科技文化中心1处,博物馆1处,图书馆(含乡镇图书室)24处。收集非遗线索2800余条,调查项目300余个,调查项目涵盖16个门类70多个种类。琅琊台传说、徐福传说、泊里红席编织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出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13225余次,各类艺术团体演出235351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市在地市级以上发表、参展、参演作品60件。顺利通过了省社会文化先进市(县)复评。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改善,城乡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更加完善,有线电视覆盖网络进一步扩大,全市有线用户达到27.49万户。对外宣传和节目创优成果显著,全年自办广播节目2494.2小时,自办电视节目7884小时。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 790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9处,卫生防疫机构2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门诊部(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762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058人,其中医生1382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211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005张。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837359人,比上年末增长4.23 ‰,其中非农业人口389588人,农业人口44777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