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连云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六、服务业、国内贸易与旅游 服务业在提档升级。景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完成海鲜美食城、高公岛海产品交易市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五羊路高级购物中心,推进万邦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全区物流、仓储企业达775家。全年实现三产增加值23.35亿元,增长16.1%。 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区拥有消费品市场13个,其中亿元市场数达到1个。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2.51亿元。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7.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7.3%。全区现有个体工商户达5807户,注册资金20399万元;全区私营企业达711家。 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景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连岛景区投入1.3亿元,建成大沙湾休闲中心,完成游艇码头改扩建等工程;后云台山景区总体规划批准实施,法起寺、景区道路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成功举办了以“新机遇、新跨越,唱响江苏沿海开发新乐章”为主题的2009连云港之夏系列活动,全年接待游客362万人次。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7亿元,增长16.0%。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强化沿海开发新优势的宣传推介,突出重大产业项目招商,成功举办了上海经贸恳谈会、连云港之夏投资说明会等招商会,积极参加江苏台湾周、连云港沿海开发深圳、绍兴投资说明会等大型经贸活动,迅速形成了推动沿海开发的强劲声势。全年新招引天港生科产业园、百盛香料等12个过亿元项目,环球铜业、珠江钢管等17个总投资约500亿元的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481万美元、引进内联资金39.08亿元,分别增长18.0%、8.2%。 八、财 政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18.01亿元,较上年增长24.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05亿元,降低17.7%;地方财政收入16.01亿元,增长33.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亿元,增长22.1%。在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达8.13亿元,增长8.5%;第一大税种营业税收入3.43亿元,增长27.2%。 财政支出保障有力。全年财政支出13.97亿元,较上年增长29.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42亿元,增长6.9%;基金支出9.56亿元,增长43.3%。在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594万元,增长28.8%;教育支出10063万元,增长4.1%;科学技术支出247万元,降低52.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22万元,增长398.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90万元,增长37.4%;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支出分别为1188万元和1118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468万元,增长10.5%;农林水事务支出2344万元,增长59.9%;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3166万元,降低45.5%;其他支出3188万元,降低35.7%。 九、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得到加强。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8个,促成22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连云区被省命名为“江苏省科普示范区”,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区考核。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亿元的东港中学新校区、大港职教中心陆续交付使用,开工建设连云港高级中学,新建、维修校舍5.2万平方米。重视教育督导,建立5个督学责任区。推进“三名工程”,组织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1600人次,其中骨干校长、骨干班主任、骨干教师培训189人次,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考综合成绩连续七年位居全市首位。社区教育成效明显,连云区被命名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区共有中、小学和幼儿园39所,其中普通中学6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5所、幼儿园17所。在校学生数20111人(含幼儿园),其中中小学生数16134人。小学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巩固率均为99.8%。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全区各类学校占地面积36.6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67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13万平方米,计算机2243台,图书藏量51.66万册,电子图书藏量91620片。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区实有教师1239人,其中大学专科学历以上教师1180人,占全部教师的比重为95.2 %;中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达102人。 成人教育成果突出。全区拥有各类职工学校3所、社区教育中心校7所,民办教育12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稳步发展,今年参加报名考试人数990人,其中接纳新生报名322人。到年底,全区累计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的人数已达2463人。 文体设施投入加大。开工建设区科教文化创业中心,完成连云港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一期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广场文化系列活动53场次,成功承办全国无线电定向比赛等大型赛事,板桥街道办事处被评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单位。 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东方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高公岛、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使用,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利导服务体系建设,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民政和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开工建设区福利中心和残疾人康复中心,积极推进居家养老和慈善事业,完成“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任务。全区拥有乡级以上卫生机构14个(不含省、市直属机构),其中卫生监督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合管办1个,医药站1个,妇幼保健所1个,防保所1个,乡(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卫生技术人员102人;乡(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所)全年诊疗28.5万人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区域人口规模继续扩大。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开发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的加快,全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末,全区(含市开发区)户籍人口204178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净增1636人,增长0.81%。其中城镇人口173869人,乡村人口30309人,城镇人口占全区人口比重达85.16%。不含市开发区,全区户籍人口137813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净增837人,增长0.61%;其中城镇人口125548人,乡村人口12265人,城镇人口占全区人口比重91.1%。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8.8%,较上年下降了0.31个百分点;女性晚婚率66.87%,较上年上升了0.48个百分点;节育率达89.67%;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10.45‰,较上年下降0.42个千分点;死亡率3.11‰,下降0.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7.34‰,上升0.4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0元,增长11.98%;农民人均纯收入9768元,增长11.0%。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7056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0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528名,劳动力转移2042人,农村劳动力培训2012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644人,创业培训452人,全年失业保险基金征缴额340万元,全年新增养老保险职工1159人。全年新增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540人;累计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累计达1557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全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07人,较上年减少3人,全年农村低保金共计发放42万元,较上年增加了11.1万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924人,较上年减少423人,月保障标准为230元。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