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金港、塘桥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个先导区的改革稳步推进。持续深化“三大合作”改革,积极探索以村为经营主体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累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72家,入股土地6.2万亩,工商登记专业合作社达110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分红面提高10%。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降幅收窄。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87.74亿美元,位居全省县市第二,比上年下降13.6%,降幅比三季度收窄7.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5.04亿美元,下降36.7%,比三季度收窄了6.8个百分点;进口122.70亿美元,增长7.1%。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完成出口11.62亿美元,继续在全省外贸企业中保持领先地位。自营生产企业出口27.67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25.89亿美元。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张家港口岸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896万吨,增长24.2%。 利用外资 招商引资难中有进。新批三资企业134家,完成注册外资18.09亿美元,到账外资8.8亿美元,增长30.6%。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5个,注册外资合计17.13亿美元,占全市注册外资的94.7%。增资项目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全年新批增资项目47个,增加注册外资4.82亿美元,增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达3.82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31.0%,26.6%和43.3%。服务业注册外资6.08亿美元,增长175.6%,占全市注册外资的33.6%。开发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保税区、张家港开发区、扬子江冶金工业园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分别占全市的83.1%和82.4%。 外经合作 对外合作保持领先。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6个,境外投资总额1.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4.3%,其中中方投资1.26亿美元,增长281.8%,连续6年在全省县市领先;新签境外工程劳务合同额1.8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9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4.2%,继续在苏州市领先。 利用内资 利用内资稳定增长。全年共引进外地资本项目1058个,增长41.8%,注册资本35.24亿元,增长25.9%;完成投入工作量66.11亿元,增长24.5%。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增私营企业2530家、个体工商户9849家,新增注册资本78.57亿元,增长55.5%,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 三、社会事业 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扎实开展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全面启动新一轮环保“三三三”工程。14项二氧化硫减排、32项COD减排工程有序实施,重点区域异味加快治理,122家企业提标升级、81家企业中水回用工程全面完成,COD和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分别达7.1%和6.2%。36个节能项目和14个循环经济项目顺利推进,年节约标准煤29万吨,万元GDP能耗下降5.1%。新增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家、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企业20家。张家港经济开发区通过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扬子江化工园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园区,并通过省级验收。 科技进步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制定实施第二轮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0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产学研合作项目136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2项,列入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9项。在全省率先启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试点,新建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2家、院士工作站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组建成立市科技顾问团。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火炬计划张家港特种容器产业基地。沙钢集团建成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高标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考核验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与5家海外机构达成人才合作协议,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12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苏州市科学技术奖15项。申请专利7087件,授权专利5405件。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98项,技术贸易成交额7578万元。 教育事业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苏州市级以上优质中心幼儿园占比达到100%,高标准建成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普通高考、职校对口单招的主要指标在苏州保持领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达到17.8%,教师专业职位培训3万多人次,城乡教师流动更加科学合理。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的首届405名毕业生完成学业,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达98%以上。沙洲职业工学院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中心,成为我市首家省级科技服务中心,并被列入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浦项国际学校竣工投用,梁丰初中等工程有序推进,中小学防雷设施整改全面到位。全市各类学校85个,在校学生11.45万人,专任教师7602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5%,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6.6%。 文化事业 群众文化繁荣活跃。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八个一”工程有序推进, “村村演”、千场电影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东山村、黄泗浦遗址考古挖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长江文化艺术节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35个,容纳座席8263个;剧团2个,演出1979场次,观众达69万人次。群众文化事业明显提高,群众文化机构11个,组织文艺活动1683次;市级图书馆总藏量66.78万册,其中图书61.80万册。文化出版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 卫生保障更加健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前期工作扎实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治有力有效,妇儿健康工程全面实施,在全省率先通过县级卫生监督体系评估。医疗质量、医卫人才等医院五项工程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建立了城镇职工医保门诊费用统筹补助机制;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实际补偿率达43.5%,提高2.8个百分点。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23个,其中医院有36个;卫生技术人员5366人,比上年末增加74人,其中医生2179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976张。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0.82岁,其中男性78.42岁,女性83.22岁。 体育事业 体育工作成效明显。我市籍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2金1银,实现了全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成功举办7项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月等活动。全市体育系统体育场(馆)达6个,举办运动会次15次。年内增加一级裁判员2人,二级裁判员16人;达到二级标准运动员11人。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2枚,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11枚,在苏州市比赛中获得金牌101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