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张家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2010-08-22 苏州市张家港市统计局

四、城乡建设和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6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城镇投资141.51亿元,农村投资174.03亿元。总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224.48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服务业)投资139.03亿元,增长19.8%。工业完成投入224.1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为61.7%。房地产业投资47.97亿元,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34.5%。个体私营投资166.63亿元,增长9.7%。

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协调推进。以科学的规划引导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论证确定科技新城、城西新区的拓展范围,编制完成《城市水环境复合规划》。小城河综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房屋拆迁、雨污分流、安置房建设等加速推进;暨阳湖生态教育展示馆建成开放;购物公园主体建筑、景观工程和雕塑小品基本完工,并部分试营业;朝东圩港——环城河河道工程进展顺利。文化中心一期、公共卫生中心等项目按期竣工。老住宅区整治完成40万平方米。以一流的标准优化环境,制定出台的全国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国家论证,并正式启动实施。以绿色系列创建为载体,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增各类绿地1.74万亩。新增苏州市级绿色社区10个、绿色学校30所;建成绿化合格村庄107个、绿化示范村50个;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工程20个。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村集中居住区71.7万平方米,完成保留村庄整治2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接入农户9746户,疏浚河道610条293公里,拆坝706条、建桥(涵)687座。双山洲堤翻建工程全面完工。村组道路基本实现“灰黑化”。永联村、长江村、韩山村建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加快发展。整体改造了人民东路、暨阳东路的建筑立面,系统推进城市雕塑和夜景灯光亮化工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顺利完成。以现代的理念管理城市。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市容管理示范路等系列创建;数字化城管系统投入运行并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全国县级城市的建设样板;加快构建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体系,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理场建成启用;我市以城市管理项目入选“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并成为全国唯一荣获“中国和谐管理城市”称号的县级市。城市设施水平明显提升,污水处理率达93%,人均道路面积26.24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五、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和社会保障

人口管理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人口5591人,出生率为5.96‰,死亡人口5878人,死亡率为6.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3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 90.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7万人。年末外来暂住人口60.21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年内新增就业岗位3.3万个,本市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2.3%。城保扩面扎实推进,新增城保参保人员8.4万人。进一步提高了低保、农保、企业退休人员、被征地农民和社会救济对象的保障待遇。免费为户籍居民和房屋购买了自然灾害保险。给3632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913.8万元。设立了新市民救助基金。保障性住房工作力度加大;全年住房公积金扩面新增2.21万人,累计开户人数23.30万人,全年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9.86亿元,累计公积金归集总额45.96亿元。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69元,比上年增长10.0%;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597元,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48元,增长10.8%。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长,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5.84万元,增长18.3%。居民消费支出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591元,比上年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256元,比上年增长4.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1.7%。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据城镇抽样调查资料反映,在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中:洗衣机106台,电冰箱107台,彩色电视机209台,空调器256台,电话机164部,移动电话188部,热水器具113台,电脑93台,汽车35辆。据农村抽样调查资料反映,在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中:洗衣机109台,电冰箱 105台,摩托车84辆,彩色电视机193台,空调器152台,抽油烟机70台,电话机102部,移动电话225部,热水器具111台,电脑54台,汽车15辆。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9.8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3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