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1-19 苏州市统计局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主要大类商品销售增长情况为:汽车类增长 35.1%;金银珠宝类增长34.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0.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8%;日用品类增长24.9%;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9.2%;家电和音响器材类增长17.2%;通讯器材类增长9.9%;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7.4%。全市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达到10.78亿元,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达到 36.38亿元。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 610 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94个,实现成交额3136.06亿元,增长23.9%。

金融业

金融存贷款均衡增长。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均衡适度增长,有效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4225.49亿元和10831.6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774.96亿元和1799.34亿元。其中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3570.35亿元和10133.1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620.1亿元和1627.81亿元。在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3621.33亿元,中长期贷款6221.0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646.7亿元和1242.3亿元。

证券机构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60家,当年新增12家。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111万户。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全年股票、权证、基金成交金额18000亿元,比上年减少6.5%。

保险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市场运行稳健。全市新增保险机构5家,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56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9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财产险收入72亿元,比上年增长37%;人身险收入121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全年已决赔款及给付43亿元,比上年下降14%。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规模扩大,商品房销售大幅下降,国家一系列房产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93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5.9%。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757.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3%;商品房施工面积8019.5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8%;竣工面积1594.7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1%。商品房销售面积1453.54万平方米,下降38.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44.84万平方米,下降43.1%。

旅游业

着力打造古城文化深度游、新城浪漫时尚游、太湖生态休闲游三大品牌,全面对接上海世博会,积极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020亿元,比上年增长21%;接待境外游客2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入境游客中,外国游客186万人次,增长24.5%;港澳台同胞73万人次,增长4.6%。旅游外汇收入1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全市景区接待游客91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

年末全市拥有星级饭店159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71家。我市成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工业园区商务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首个“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同里、虎丘、留园被评定为国家5A级景区,年末5A级景区点5家,4A级景区点22家。甪直镇、千灯镇、锦溪镇通过国家、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验收。

二、改革开放

改革创新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户籍制度和金融体制。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围绕建设区域功能性金融中心的目标,支持设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苏州银行获准成立,在全国率先设立台资银行苏州分行和外资银行县域支行。引进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加快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优势上市公司再融资。总规模600亿元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获准设立。全市新设32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总数达到50家,年末贷款余额达130亿元。全市新增上市公司16家,年末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2家,共募集资金358亿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完成市区公交企业股权投资结构调整,实现国有主导。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积极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规模型民营企业,大力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民营企业,民营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3.54万家,年末实有18.26万家;新登记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109.74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5590.11亿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8.27万户,年末实有35.5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55.24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185.1亿元。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68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7.6%,实现工业总产值7709.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3%。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154.51亿元,增长25.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1.9%。

引进内资

内资引进成效较大。全市坚持内资和外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协调互补的发展方针,在稳定外资规模、优化结构的同时,通过对接央企、吸引民资等多种途径,不断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全市新引进内资项目8706个,比上年增长40.0%,其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2872个,比上年增长64.9%。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790.47亿元,比上年增长93.3%,其中新增外地注册资本756.93亿元,比上年增长94.4%。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和34.2%。 出口总额按贸易方式分,加工贸易出口1121.7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309.2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5%和44.9%,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20.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出口总额按企业类型分,国有、集体企业出口117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70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14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2%、29.0%和68.9%。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额935.32亿美元,增长32.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1%,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对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额178.47亿美元,增长33.2%。

利用外资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区域性功能总部、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独立研发中心等高端外资项目落户苏州。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5.33亿美元,增长3.7%,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23.5亿美元,增长37.0%,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27.5%,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8家落户苏州。服务外包快速推进,基本形成软件开发、动漫创意、研发设计、生物医药、金融数据处理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服务外包集群。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2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2%;离岸接包执行额13.08亿美元,增长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