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1-19 苏州市统计局

外经合作

“走出去”稳步推进。境外投资项目积极向资源开发、科技创新、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拓展。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18个,中方境外投资额4.74亿美元,分别增长6.3%和47.2%。民营企业境外投资3.49亿美元,占境外投资的73.6%。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9.1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8%和29.7%。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积极推进“二次创业”,率先从开放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从产业集聚向功能提升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7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8个。昆山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吴江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开发区新增注册外资135.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3.44亿美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1.18亿元,出口总额1297.29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80%、86.1%、55.7%和84.7%。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各地围绕转型升级要求,加强产业投资引导,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17.82亿元,增长21.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33亿元,增长28.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564.85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044.64亿元,增长23.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6.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社会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765.25亿元,增长21.2%;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154.51亿元,增长25.9%;三资企业投资812.58亿元,增长5.7%。全市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560.59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15.5%。工业技改投资109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70.5%。

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4184.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8%,竣工面积4511.7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8%。全市新增固定资产275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6.1%。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32.2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建成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段,锡张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完成338省道鹿苑至高峰段、224省道周市至任阳段、230省道吴江北段改造任务,改建227省道常熟段。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主体结构全线贯通,2号线建设顺利推进,北环快速路延伸段建成投用。新增5个万吨级码头泊位,年末苏州港已建成万吨以上泊位109个。太仓港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顺利建成,新开通2条远洋航线,区港联动、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运作良好。

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

坚持规划先行,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南环片区危旧房解危重建改造规划以及尹山湖地区控制性规划编制完成。编制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全面启动。平江、沧浪、金阊新城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通过省级终期检查。市区新增绿地600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增林地、绿地面积8242公顷。

公用事业

城市公共交通高速发展。全市大力发展公交事业,优化公交布局和管理,深化公交智能化建设,加快公交营运、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及公交出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步伐。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9条,新增国III排放标准公交车639 辆。年末营运车辆达到3204辆,营运线路255条,线路总长达到5656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5.3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3603辆。城乡客运一体化加速推进。全年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39条,行政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

公用事业投入加大,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市区新建、改建公共卫生间45座,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3座。全市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3座,新敷设污水管网885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含扩建)23.8万吨。

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5.64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5万吨,人工煤气供气总量7300万立方米,家庭燃气普及率100%。全社会用电量1024.1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工业用电量855.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2.6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9%。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329天。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构建多水源保障体系,强化蓝藻防控,确保供水安全。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金墅港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阳澄湖和昆承湖生态修复工程、走马塘延伸拓浚工程有序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节能减排有效推进。全年实施污染减排项目107个,关停并转化工企业188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市新增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100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331家,培育循环经济试点企业70家。生态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新增6个全国环境优美镇,累计达50个;新增2个国家级生态村,累计有4个;新增47个省级生态村,累计达482个。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苏州市建设国家生态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张家港保税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四、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0家,累计达到968家,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429个,累计达5853个。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808家,其中工程中心13家、企业技术中心94家、博士后工作站10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8家,企业院士工作站41家、外资研发机构357家。全市82%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全市建成了一批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公共平台。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达到37个,其中国家级服务平台13个。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77194件和4610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5.9%和17.4%,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和第二位。

高层次人才增加明显。全年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1.2万人,引进海外留学人才880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6万人。2010年末,全市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0名,省“双创计划”人才139名,市“姑苏计划”人才13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