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制定颁布了《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市努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优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52所,在校学生95.85万人,毕业生24.19万人,教职工总数7.6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52万人。在苏高等院校20所,二级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78万人,毕业生5.4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21万人,毕业生1.18万人。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99.9%。启动新一轮初中学校布局调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现代化学校实现全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5.2%,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26年。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32个。苏州美术馆新馆、文化馆新馆、名人馆和评弹学校新校顺利建成。我市的公共图书馆全部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公益性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市、县级市(区)、镇、村全覆盖。文艺作品精彩纷呈。评弹《雷雨》获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顾家姆妈》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东山镇、凤凰镇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山塘街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数字电视用户达到208万户,比上年增加2.4万户。精心策划承办第五届苏州阅读节,开展了20项主题活动、1200项系列活动。成功承办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第47届世界大会,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世博主题论坛、第八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 卫生事业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卫生现代化建设步伐。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57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12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6.6%。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全市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271万人,参保率达98.7%,年人均筹资标准达416元。卫生应急能力持续增强,全年急救人次达12.86万人次。健康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全市94.6%的镇建成省级以上卫生镇。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工程正式开通,首期联网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医疗信息的共享和服务流程的优化。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全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体育事业 体育基本现代化进程加快,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竞技体育成果丰硕。苏州健儿在16届亚运会上取得8金2银1铜,在第17届省运会上金牌总数居全省第二位。成功承办中国乒乓球公开赛、全国羽毛球锦标赛、第12届世界杯花样游泳比赛、第2届亚洲杯女排赛。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新建市级全民健身工程(点)163个。体育彩票销售继续领先,实现总销量达21.18亿元,列全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 五、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全市户籍人口出生58402人,出生率为9.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37.66万人,比上年增加4.37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42.48万人,比上年增加2.27万人。 统筹城乡就业扎实推进,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全市新增就业14.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29万个,8.8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2.8%。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4%。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全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57.9万人。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51万人、391万人、287.1万人、285.5万人和256.8万人,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均在98.6%以上,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超过99%。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6%。农村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率达到99.9%。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127.3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380元提高到42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260元提高到340元。昆山市、吴江市和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实现低保城乡并轨。全年发放各类救助补助金14.1亿元,帮扶困难群众18.6万人次。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市通过完善收入增长机制,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增加转移性收入,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4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0元,比上年增长11.5%。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9元,比上年增长11.0%。收入结构逐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市区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3.3%、22.6%和13.5%。 市区居民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表 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全市新增廉租住房1285套;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6638套。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全市新增公共租赁住房20563间(套)。市区完成135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75条街巷和60万平方米零星居民楼综合整治任务。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40.3万人,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96.1亿元。 市场物价 受输入型成本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政策性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前低后高。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4%,八大类消费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及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和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6.0%、2.0%、5.3%、1.9%、1.1%、1.0%和3.7%;衣着类价格比上年下降1.9%。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 过去的一年,在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国内市场进一步启动的背景下,苏州经济持续向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性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民生保障和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三区三城”的总目标,团结奋进,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