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2-17 临沂市统计局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加。全市共引进500万元以上市外招商项目736个,到位资金251.9亿元,增长23.5%。在建5000万元(境外600万美元)以上招商项目484个,实际到位资金212.1亿元。亿元以上招商项目274个,到位资金151.9亿元。企业境外上市实现新突破。2010年山东龙岗旅游集团在美国OTCBB证券市场(美国场外柜台交易系统)成功上市,是我市首家在境外上市的旅游企业,实现了我市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境外上市的新突破。2010年全市有2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4家,其中境外上市19家。

六、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稳步增长。全年公路建设投资31.7亿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23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6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2.5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99.5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7%和4.1%;货物运输量2.74亿吨,货物周转量809.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7.5%和1.5%。航空货邮量2019.1吨,客运量57.3万人次,分别增长73.8%和80.2%。

年末全市国家A级旅游区达到55家,其中4A级旅游区15家,3A级旅游区21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家,省工农业示范点21家;旅行社9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星级酒店61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28家;星级餐馆26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03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2.7亿元,分别增长24.3%和30.2%;接待海外游客12.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716.7万美元,分别增长42.3%和49.4%。实现旅游总收入237.8亿元,增长30.5%。

七、财税、金融、保险

财税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增长26.2%,其中税收收入88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6.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分部门组织收入看:国税组织收入22.2亿元,增长23.2%;地税组织收入55.4亿元,增长27.1%;财政组织收入37.9亿元,增长26.7%。财政支出236.5亿元,增长26.2%。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力度,分别增长42.8%、23%、33.8%、33.6%和29%。

国、地税收入合计190.1亿元,增长29.8%,其中国税收入118.4亿元,增长31.2%;地税收入71.8亿元,增长27.6%。全市纳税百强企业(集团)纳税85.1亿元,占国、地税收入的44.7%,其中有23家企业(集团)纳税额过亿元。

金融业形势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115.1亿元,比年初增加352.8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390.2亿元,比年初增加21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38.2亿元,比年初增加250.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961.2亿元,比年初增加141.8亿元;中长期贷款510.3亿元,比年初增加101.5亿元。全市开展业务的28家担保公司全年新增担保额80.5亿元,增长72.4%。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6.3亿元,增长38.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9亿元,增长42.5%;人身险保费收入52.4亿元,增长36.2%。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5.3亿元,下降9.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10.1亿元,增长24%;人身险业务赔付5.2亿元,下降40.8%。

八、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5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3项,省级85项,市级115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全年申请专利2791件、授权专利2287件。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1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省级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37家、市级122家。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资源整理力度不断加大。成功组建了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并与中科院沈阳分院、山东省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临沂中心和山东省科学院临沂分院。以三个高端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依托,全市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60多所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14.6万人,初中生13.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入初中升学率和小学、初中在校巩固率均为100%。招收高一新生5.7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万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5.7万人,66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9.2万人,高中段在校生2.9万人,304所初中学校在校生39.2万人,1639所小学在校生74.3万人。

文化艺术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在城区加快市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新馆、兵学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建设了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等五大影视基地,相继推出了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分别获得中国舞蹈荷花奖特别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国家级大奖。民间秧歌“龙灯扛阁”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了世博园“山东周”民间艺术巡游展示活动。2010年,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我市获得地级城市第一名的好成绩。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把我市列为全国五大文明先进典型,在全国进行了重点宣传推介。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27%和98.67%。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6枚,银牌8.5枚,铜牌23.5枚。在二十二届省运会上取得金牌和总分双突破,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临沂?莒南)红色运动会和2010年F1摩托艇世锦赛中国临沂大奖赛。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发展。全年累计举办各类健身活动300余次,完成500个村的全民健身设施安装。健身组织不断健全。目前全市建有各级各类体育社团300余家,健身娱乐场所200多处,健身活动站点600余处,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000多人。体彩销售再创新高,全年销量实现3.2亿元,贡献体彩公益金2000余万元。

九、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淮河流域7个考核断面中4个达标率达到100%,其余三个达标率超过90%,重点河流提前一年达到省政府“稳定恢复鱼类生长”的民心工程要求。在国家对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中,我市代表山东省接受考核并取得了淮河流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沂河、沭河等干、支流建设和修复湿地21处,提高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保障出境水质稳定达标;建成武河万亩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邳苍分洪道等3条跨省河流水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按期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顺利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