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2-16 枣庄市统计局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建设成绩斐然。城市建设投资11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3亿元,增长21.7%。新城建设投资38亿元,增长127%,建成区面积达到8.3平方公里。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完成拆迁475.9万平方米。

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竣工8.5万平方米,竣工1310套;廉租住房建设竣工7.8万平方米,竣工1564套。

城市公用事业水平提高。年内开通快速公交,成为全省第二个开通BRT的城市,加快同城化发展步伐,“同诚卡”在公共领域推广应用。新增城镇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一户一表改造2.4万户,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燃气普及率达到99%,污水处理率达到92.5%。

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建设农村住房14.6万户,改造危房3.5万户。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土地结构、矿产资源基本稳定。土地总面积456.35千公顷。其中,耕地保有量240.12千公顷,基本农田面积212.99千公顷。已发现矿种38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种。

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空气质量良好天数311天,列入国家“十一五”淮河治污规划的58个项目已经全部完成,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着。2010年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69吨标准煤、电耗839.8千瓦时,分别下降1.81%、4.2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38吨标准煤、取水量20.52立方米、用水重复利用率87.55%,分别下降4.05%、1.13%和减少2.52个百分点。

全社会用电量增加。全社会用电量101.75亿千瓦时,增加9.29亿千瓦时,增长10.0%。

安全生产持续向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50起,下降17.30%;死亡154人,下降10.47%;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实现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七年双下降。

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刑事案件立案件数8365起,增长1.55%;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3035起,增长14.02%。受理社会治安案件39816起,增长10.66%;查处37997起,增长7.93%。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合理增长。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391.04万人,其中,男性203.23万人,女性187.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1775人,出生率10.74‰,出生性别比114.2;死亡率5.49‰,自然增长率5.25‰。

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0元,增长12.6%;人均消费性支出11409元,增长18.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34.4%。农民人均纯收入7103元,增长13.6%;人均消费性支出4209元,增长12.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0%。

表4:每百户城乡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名  称  城市   农村   名   称   城市   农村

彩 电  116台  107台 电冰箱     96台   44台

摩托车  39辆   61辆  家用汽车   12辆   5辆

家用电脑 76台  13台  空调器    115台   24台

洗衣机  105台  91台  淋浴热水器 90台   48台

照相机  55架   6架   移动电话   219部  163部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64个,拥有床位1.5万张,年末收养人数1.4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救济8.5万户、17.14万人,分别增长11.8%和10.6%,发放低保金20735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7520.9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638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2022.7万元。

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05.7亿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3.8%,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4%,新农保覆盖率达到71.1%。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比“十五”末提高54%和100%。

注:

1、GDP为初步核算数,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企业。

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在当年实际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5、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为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住宿业为星级宾馆、饭店;限额以上餐饮业为年销售额2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