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3-31 温州市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8.49亿元,增长16.8%。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1.05亿元,增长23.6%。其中,教育支出79.34亿元,增长15.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88亿元,增长35.2%;医疗卫生支出23.30亿元,增长25.0%;农林水事务支出29.42亿元,增长36.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2.21亿元,增长19.8%。

图4 2001-2010年温州市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温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497.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4%,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6222.74亿元,增长19.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516.68亿元,增长23.0%,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5381.57亿元,增长22.5%。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916.12亿元,增长11.4%。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567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现金支出15838.00亿元,增长10.7%;全年货币投放163.08亿元,增长41.9%。

表6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温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继续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和创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新建小额贷款公司8家,年末累计20家;新建村镇银行1家,年末累计3家。2010年末,全市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7家。

全年全市证券成交总额12456.06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股票(AB股合计)交易额12022.00亿元,增长12.2%;基金交易额61.22亿元,下降17.4%;权证交易额349.35亿元,下降64.7%。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52.80万户,增长17.6%。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0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6.72亿元,增长31.4%;人身险保费收入64.20亿元,增长22.7%。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5.34亿元,增长3.6%,其中财产险赔款15.68亿元,财产险赔付率42.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116.84万人,占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14.9%。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全年招生20617人。全国普通高校在温录取新生41367人,比上年减少1745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95.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5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表7 学校基本情况

温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教育水平和教学设备同步提升。省市级教育强镇(乡)达到178个,比上年增加18个。省市级重点中学74所,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2所。全市92%的中小学仪器、实验室、仪器设备达到省教育装备标准,生均图书增加2.24册;全市88%教室建有多媒体平台。全年新建中小学校舍42.1万平方米,排除危房86.9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房20.9万平方米。年末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1449.10万平方米,其中普通高校232.18万平方米。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基地2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基地9个;国家科技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14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92家;省级科技强县5个。全年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42项,累计实施397项;国家级“星火计划”39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0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457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3家,累计315家;全年专利授权10553项,累计53592项。

人才建设着力推进。年末全市有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4家;市、县人事部门直接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78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90万人,增加1409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站290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3 个,博物馆6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电影放映单位31个。全年艺术团体演出1255场次;电影放映74371场次,观众226万人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39578场次,观众1014万人次。年末我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2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325万册(件),年总流通量350万人次。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有线电视用户156万户。

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4585家(包括村卫生室机构数2578家),其中医院101家,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23家,各类诊所993家。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9968人,其中医生17872人,平均每万人有医生22.71人(不含村卫生室口径为18.96人)。全市医疗机构病床22617张,平均每万人有病床28.75张,全年医疗机构诊疗病人4580.48万人次。继续推进农村健康工程,全市已参合农民493.01万人,参合率96.26%,人均筹资水平为201元。全市新医合门诊受益人数882.26万人次,补偿金额1.54亿元;住院受益人数25.37万人次,补偿金额7.98亿元。全年完成参合农民体检180.74万人,体检率为36.5%,查出疾病34.45万人。

全市有公共体育场馆32个,业余体校7所,已建成公共健身点6600个。全年我市运动员在世界杯站赛中获2金5银4铜,在全国比赛中获26金32银25铜;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我市5位参赛选手取得7金1银3铜的成绩。全年全市共有24个乡镇通过省级体育强镇的检查验收,累计102个,省级体育强县累计5个。全年发行体育彩票1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总销量居全省第二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86.8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5.77万人。全市当年计划生育率为84.5%,女性初婚人数58836人,比上年增加846人;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为86.2%,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当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女性为100)128.71,其中一孩、二孩和多孩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4.05、170.88和308.54,二孩、多孩性别比居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现象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全市城镇单位(不含私营)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610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1元,增长11.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015元,增长9.2%,其中食品类支出7546元,占32.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16元,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8431元,增长17.7%,其中食品类支出3635元,占43.1%。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5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3.01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升级加快,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33.3辆,比上年增加1.3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12.8辆,比上年增加3.6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