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1-03-31 温州市统计局

图5 2001-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温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6 2001-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温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全市缴存住房公积金39.53亿元,自房改以来累计缴存202.28亿元,年末余额125.74亿元。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2.2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84.32亿元,年末贷款余额103.67亿元。全年经济适用房开工面积39.37万平方米,在建面积95.20万平方米。

全市设镇118个,乡142个,街道办事处30个。全市有居民委员会(含社区)527个,村民委员会5407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778个。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62.57万人,比上年增加18.28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及自由职业者145.29万人,增加17.89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7.28万人,增加0.39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养老保险费57.19亿元,比上年增加8.82亿元;全市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28.60万人,发放养老金50.74亿元。参加工伤保险191.26万人,当年实缴工伤保险费2.58亿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21.4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99.49万人,离退休职工21.72万人。城镇职工当年实缴基本医疗保险费17.70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17.62亿元。

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82万人,发放保障资金 2.19亿元。民政部门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3.22亿元,捐赠衣被8.0万件,其他物资价值440.0万元。全市慈善系统共募款3.25亿元,支出救助金2.18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3944人,资助金额2740.93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94604对。

十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其他社会事业

年末,全市水资源量为196.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9.5%;总供水量20.87亿立方米,增加8.1%。市区自来水日生产能力11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25837.33万吨。完成造林更新59960亩,其中人工造林26600亩,低产林改造2600亩,育苗面积270亩;四旁植树187.7万株。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03%,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

生态建设成效显着。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县2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1个,省级生态乡镇153个;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县级1个;风景名胜区 36个,其中国家级3个5处,省级8个,市县级25个;森林公园 26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13个,市级森林公园8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78个。全市建成6所国家级绿色学校,114所省级绿色学校;建成3个国家级绿色社区,60个省级绿色社区,8家省级生态环境示范教育基地。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的有87天,达到Ⅱ级标准的有251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Ⅱ级标准。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个,水质在Ⅰ至Ⅲ类的站位23个。市区有取水的两个饮用水源地(泽雅水库和赵山渡水库)共监测65个指标,监测结果达标率分别为100%和83.3%。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60分贝,比上年下降0.8分贝;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73.3分贝,比上年上升1.7分贝。

节能降耗取得积极成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7%。33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低率在10%以上的行业主要有化学原料、橡胶制品、化学纤维、服装、造纸、黑色金属、非金属矿物和金属制品等15个行业。

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加大。全市COD排放量比上年下降3.19%,“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17.51%;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下降3.25%,“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20.71%。全市已建13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水量54.7万吨/日,比上年增加5.9万吨/日。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89.4%,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87.5%。

“平安温州”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3409起,死亡683人,直接经济损失4500.5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8.7%、6.2%和7.8%。

全市有律师机构72个,全年办理国内刑事诉讼辩护案件7719件,民事诉讼案件20159件,行政案件诉讼1293件。各级人民调解机构调解各类纠纷23389件。全年办理国内公证91598件,办理涉外公证59150件。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