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增长势头强劲。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分地域看,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9.38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4.96亿元,同比增长26.3%,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2亿元,同比增长13.3%。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254.8亿元,同比增长26.3%,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7.2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3.5%,成为全市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的主要力量。 市场物价涨幅较大。2010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3.5%。八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全面上升:食品类上涨7.1%,居八大类之首;居住类上涨3.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5%;衣着类上涨0.6%;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2%。2010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6.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7.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长迅速。2010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出口23.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进口16.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1%。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3.04亿美元,同比增长24.9%,总量继续保持苏北第一。 旅游产业方兴未艾。2010年全市国内游客接待量达1105.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4%,海外游客接待量6.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0%,实现旅游总收入103.82亿元、旅游创汇0.45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3.3%和16.2%。年底全市拥有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国家2A 级以上旅游景区总数已经达到28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家, 3A级旅游景区4家,2A级旅游景区21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10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94.52亿元,比上年增长58.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1.35亿元,比上年增长50.9%,总量是2005年的5.1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4.78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8.2%,增幅居全省前列。 金融信贷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009.17亿元,比年初净增350.53亿元。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333.93亿元,比年初净增280.8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587.54亿元,比年初净增180.25亿元,增幅列全省第一。外汇存款余额1.9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03亿美元;外汇贷款余额为3.55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69亿美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拥有市级专业保险机构达到37家,其中产险机构14家,寿险机构23家。全市实现保费收入6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产险12.63亿元,比上年增长32.78%;寿险5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8%。全市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15.8亿元。其中产险赔款支出6.43亿元,寿险赔款支出9.37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 科技创新成果辉煌。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87.54亿元,增长41.7%。201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1项,争取科技经费1.65亿元,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42项,获国家科技经费3280万元,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8项,获省科技经费6800万元。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4个。专利申请数6016个,授权数2499个。新增产学研合作关系310个。获省科技进步奖10项,组织评定市科技进步奖99项。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5.40%,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28%,目前全市共有四星级高中17所,三星级高中22所,8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在优质高中就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76%。 十、卫生和体育事业 卫生机构更加健全。2010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746个,其中医院1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7个、卫生院12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个、妇幼保健院(所)10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0128张,卫生技术人员21822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实现亚运会个人单项冠军“零”的突破。在第17届省运会,全市获得金牌30.5枚、银牌29枚、铜牌39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自行车、游泳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分别夺得8枚、5枚金牌。“十一五”期间,1人被授予健将称号、32人被授予一级运动员称号、260人被授予二级运动员称号。五年间,新增省级以上体育传统校15所、体育俱乐部11个、后备人才基地3个,成为国家首批44个校园足球城市之一。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2010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816.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8.05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3.0%。,死亡率为8.57%。,自然增长率为4.43%。。全市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6%以上。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35元,比上年增长13.7%;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03元,比上年增长13.2%;人均消费支出14245元,比上年增长2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51元,比上年增长14.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74元,比上年增长6.9%;市区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36.9%,比上年分别下降3.9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市区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33.6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城镇就业基本稳定。2010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数达到13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就业10.9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1.9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达75.6万人,增加9.9万人;社区公益岗位及灵活就业人数达9.8万人,增加0.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2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7%。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2010年全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7.3%、97.4%和96.95%。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59.78万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84.0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04万人。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1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11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47.8%,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中心城市的变化成为我市城市发展的最大亮点。新建、改建了人民路、西环路、迎宾路、建军路、解放路、开放大道、新204国道等10多条主干道,建成了盐渎公园、内港湖公园、水街等公共服务设施,总长42公里的城市外环路基本建成,城市快速公交实现运行,城市“田”字型快速道路、毓龙路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老城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南新区快速崛起,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标杆。五年来市区实施城建重点项目500多个,城建投入从“十五”时期的180亿元增加到700多亿元。各个县(市)城区发展步伐加快,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面貌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