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3-31 泰州市统计局

2010年,在中共泰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紧紧围绕“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重点打造“1+3+N”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25.85亿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增加值981.02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728.28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4:56.2:36.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872元,增长13%。

地方财力显着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456.3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0.8亿元,增长23.2%。财政总支出341.88亿元,增长3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07.35亿元,增长22.8%。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城乡社区事务、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分别增长65.2%、64.5%和40%。

物价水平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增长3.8%,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4升4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交通及通讯类、居住类分别比上年增长9.8%、1.7%、0.3%和5.4%,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7%、0.2%、0.2%和1.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3.3%,其中生产资料上涨15.2%,生活资料上涨5.7%。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全年净增城镇就业6.0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新增创业7.6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75%,比上年下降0.17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中心城市功能尚不完善,城乡统筹发展还需不断强化;社会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困难群体生活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向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33.1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23千公顷。粮食总产量314.4万吨,增长1.4%。其中夏粮115.49万吨,增长3%;秋粮198.92万吨,增长0.4%。深入推进“5218工程”,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9.6万亩,全市高效农业比重32.8%,新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50个,农业利用“三资”45亿元。

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全市新增成片林面积8.5万亩,年末森林覆盖率17.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3.55万吨,增长5.6%;禽蛋总产量10.85万吨,增长16.8%;牛奶总产量3.79万吨,增长18.1%。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2千公顷,增长1.3%。水产品产量32.58万吨,增长13.8%;其中淡水产品32.5万吨,增长13.8%。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改造农村桥梁200座,改厕91435座,疏浚河道3019万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7.7万人。继续实施全面小康村“十百千”工程,新创市级先行村300个。大力推进“125工程”,重点镇村规划编制基本完成,项目建设进程加快。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61.1亿元,增长31.7%。其中,轻工业1297.92亿元,增长34.1%;重工业3563.18亿元,增长30.8%。其中,国有、集体企业381.2亿元,增长30.8%;股份制企业2658.14亿元,增长37.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388.85亿元,增长21.1%;其他类型企业432.9亿元,增长37.4%。工业出口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612.5亿元,增长10.9%。

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销售收入4685.1亿元,增长30.6%;利税总额557.14亿元,增长31.3%;利润总额342.35亿元,增长37.6%。年末全市亏损企业215家,比上年下降20.7%;亏损企业亏损总额5.73亿元,增长30.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7.9,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支柱产业产值3168.86亿元,销售收入3029.95亿元,利税390.8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3%、30.8%和31.5%。其中,化工产业产值713.81亿元,增长34.2%;医药产业产值360.07亿元,增长30.5%;机电产业产值2094.98亿元,增长33.4%,机电产业中船舶工业产值682.8亿元,增长29.6%。

建筑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建筑施工企业661家,从业人员68.61万人。建筑业总产值127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建筑施工面积14705万平方米,增长15.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8.03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94.58亿元,增长23.1%。第一、二、三产业投资25.97亿元、956.09亿元和555.98亿元,分别增长22.1%、46.6%和12.8%。民间投资1153.5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

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实施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80个,项目投资总额255.1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2个。中国医药城功能区新开工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一期封关运作,纬创一期即将竣工投产,新能源产业园加快建设,中海油、扬子江物流成功落户,项目集聚优势日益显现。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49.73亿元,增长20.9%;商品房施工面积1323.1万平方米,增长21.3%;商品房销售面积523.79万平方米,增长28.6%;商品房销售额248.61亿元,增长55.4%;商品房空置面积76.21万平方米,增长0.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72.72亿元,增长19.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7.57亿元,增长18.1%。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镇市场零售额492.2亿元,增长19.3%;乡村市场零售额58.09亿元,增长16.8%。

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5.6亿元,比上年增长57.4%;汽车类26.6亿元,增长44.9%,石油制品类35.9亿元,增长35.6%;家用电器类17.9亿元,增长34.1%。四大类商品零售额累计增长22.2亿元,拉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