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3-31 泸州市统计局

在规模以上工业重点监测的30种工业产品中,有26种产品生产增长,4种产品生产下降。主要产品有:原煤791.95万吨,增长22.9%;焦炭63.07万吨,增长13.1%;发电量55.85亿千瓦小时,增长0.1%;白酒114.30万千升(折65度商品量),增长39.4%;啤酒4.82万千升,增长1.8%;人造板52.83万立方米,增长55.9%;机制纸及纸板34.07万吨,增长32.2%;水泥454.28万吨,增长30.5%;平板玻璃468.48万重量箱,增长8.6%;日用玻璃制品44.94万吨,增长34.2%;硫酸9.04万吨,增长19.8%;烧碱4.12万吨,增长9.4%;精甲醇7.74万吨,增长43.1%;液压元件57.54万件,增长32.7%;农用化肥(折纯)57.53万吨,下降2.5%;起重设备2.23万吨,增长12.8%;采矿设备1.10万吨,增长16.0%。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向好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93.1点,比上年提高74.65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7.09亿元,增长47.5%;产成品存货35.91亿元,增长38.7%;实现利税总额160.91亿元,增长47.1%;实现利润总额87.80亿元,增长44.6%;亏损企业亏损额4.30亿元,增长136.4%,亏损面3.0%,化工和能源行业为主要亏损行业,亏损额为4.1亿元。四大支柱行业中,酒类制造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最多,增速最快,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4.38亿元,增长52.7%;能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77.92亿元,增长42.7%;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10.29亿元,增长10.5%;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62.71亿元,增长42.7%。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6.56亿元,增长2.4%。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61个,工程结算收入148.09亿元,增长13.1%;实现利税总额7.9亿元,下降16.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58.0万平方米,增长16.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45.72万平方米,增长6.3%。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4%,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11.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2.2%提高到2010年的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1.9%提高到8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30.4%的高增长,比“十五”时期提高11.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由46.4∶53.6调整到61.7:38.3。酒业、能源、化工、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各类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沿江布局、主业明确、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项目数减少,投资规模扩大。全市施工项目2273个,比上年减少42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725个,减少324个。本年已投产项目1656个,比上年减少333个。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40亿元,增长31.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7.33亿元,增长25.9%;更新改造投资168.44亿元,增长49.3%;房地产开发投资54.52亿元,增长29.2%。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重点突出。在“工业强市”战略带动下,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229.96亿元,增长46.5%,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49.9%。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36.70亿元,增长47.5%;饮料制造业投资64.95亿元,增长7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23.14亿元,增长50.9%。同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76.53亿元,增长28.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9.70亿元,增长6.2%;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投资3.68亿元,下降30.2%。

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步走出困境。2010年,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低速振荡下行态势,下半年在城镇化建设产生刚性需求的强力推进和政策适应性增强的双重作用下又呈波动上升趋势,并在年底攀升至全年最高点。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4.52亿元,增长29.2%,商品房施工面积853.93万平方米,增长30.7%,其中住宅742.40万平方米,增长30.8%;竣工面积253.48万平方米,增长14.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26.31万平方米,增长15.9%。

全年商品房销售(含预售)面积344.26万平方米,增长12.4%,商品房销售额98.09亿元,增长46.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达312.84万平方米,增长14.3%;住宅销售额85.92亿元,增长50.3%。商品房待售面积68.80万平方米,下降4.8%。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2.6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倍,年均增长36.2%,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23.5个百分点。其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88.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倍,年均增长34.4%,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21.9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7.2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31.5%,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82亿元,增长18.8%。

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91.41亿元,增长18.7%;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8.41亿元,增长18.8%。

分行业看,批发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07亿元,增长16.9%;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04.17亿元,增长18.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1.58亿元,增长20.8%。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8.69亿元,增长66.2%;集体经济实现零售额4.83亿元,增长13.7%;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167.34亿元,增长16.4%;股份制及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68.96亿元,增长15.9%。

大型商贸企业商品销售增势强劲。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42.76亿元,增长40.7%。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8.9%,化妆品类增长66.6%,金银珠宝类增长33.5%,通讯器材类增长45.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8.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6.3%,汽车类增长19.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1.2%。

“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7.5%,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325万美元,下降1.9%。其中进口2749万美元,增长58.2%;出口10576万美元,下降10.7%。在出口产品中,化工产品出口5087万美元,增长21.0%;轻工产品出口3683万美元,下降39.0%;机电产品出口1001万美元,增长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