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招商引资工作再上台阶。全年新签外地来泸(不含港澳台及国外)投资项目1040个,协议引资576.1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7.51亿元。包括续建项目在内,全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446.57亿元,增长77.2%,其中到位省外资金306.68亿元,增长65.7%。到位市外资金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215.88亿元,增长77.8%,其中酒业到位资金46.65亿元,增长33.4%。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港澳台及国外)项目6个,其中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个,增资项目2个。合同利用外资1850万美元,下降53.7%,投资来源地集中在香港地区,投资行业分别为制造业、基础设施及商贸服务业。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项目11个,到位外资3292万美元,增长68.6%。 外经合作平稳推进,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60万美元,下降8.0%,外派劳务完成1265人次,增长5.7%。 “十一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5.52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其中出口4.6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960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2.33亿元,增长6.8%。全年主要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公路48.89亿吨公里,增长16.1%;水路52.88亿吨公里,增长47.9%;铁路18071万吨公里,增长151.2%。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公路60.50亿人公里,增长25.7%;水路1252万人公里,增长12.0%。 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72.26万吨,增长52.2%;集装箱吞吐量7.02万标箱,增长16.6%。空港完成旅客吞吐量24.64万人次,增长21.0%;空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791吨,增长7.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7.77亿元,增长12.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5.77亿元,增长11.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3.56万户,减少9.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55.67万户,增长24.9%。互联网用户20.53万户(不含移动、联通手机上网用户),增长31.1%。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市星级宾馆(饭店)22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5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62.35万人次,增长26.2%,实现旅游总收入66.08亿元,增长19.8%。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2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3.53万美元,分别增长7.4%和31.8%;接待内地游客1262.15万人次,旅游收入66.07亿元,分别增长26.2%和20.0%。景区建设成果明显,全市有A级旅游区14个,其中AAAA级1个,AAA级5个,AA级8个。 “十一五”期间,全市邮电业务收入累计增长82.2%,年均增长12.8%。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增长2.3倍,年均增长26.7%。互联网用户累计增长93.1%,年均增长14.1%。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875.13万人次,为“十五”时期的2.4倍。累计实现旅游收入234.2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倍。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地方财力继续增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59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48.2%。其中税收收入35.92亿元,增长49.6%;非税收入11.67亿元,增长4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6.39亿元,增长31.4%。对农林水事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继续加大,分别支出15.70亿元、0.65亿元、23.05亿元、10.73亿元、18.84亿元、4.97亿元,分别增长40.2%、47.5%、33.4%、35.0%、33.2%、35.1%。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存贷规模不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7.23亿元,比年初增加153.84亿元,增长22.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5.10亿元,比年初增加35.24亿元,增长29.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6.72亿元,比年初增加96.81亿元,增长31.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1.98亿元,比年初增加20.27亿元,增长18.2%;中长期贷款余额266.26亿元,比年初增加81.69亿元,增长44.3%。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97.61亿元,增长13.4%,现金支出1287.05亿元,增长13.4%,货币净回笼10.56亿元,增长9.4%。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10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22家,按业务性质分,有财产险机构11家,寿险机构11家。全年保费总收入30.82亿元,增长32.1%。其中,财产险收入7.55亿元,增长30.6%;人寿险收入23.27亿元,增长32.6%。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5.83亿元,增长18.0%。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52亿元,增长16.2%,人寿险赔付金额2.31亿元,增长20.3%。 “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增长3.3倍,年均增长33.8%,高于GDP年均增速18.4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68.7%提高到2010年的75.5%,提高6.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7倍、1.8倍,年均增长22.0%、22.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不含技工校)27所,普通中学217所,小学283所,小学教学点752个。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329人,在校956人,毕业277人;本专科招生1.04万人,在校3.55万人,毕业1.0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3.61万人,在校学生9.22万人,毕业2.93万人。普通中学招生9.49万人,在校27.96万人,毕业9.08万人。小学招生6.86万人,在校38.56万人,毕业6.9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招生383人,在校2060人。全市各类学校有专任教师34041人,其中高校专任教师1936人,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2550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480人,小学专任教师15043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89人。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4%,高中毕业生升学率72.4%。全市28068人参加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9047人,上线率32.2%。全市18064人参加成人高考,录取人数10765人。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获得省级创新产品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8项,组织实施节能科技项目7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547项,获专利申请授权289项,其中发明21项。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3项,合同成交额26956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4382万元。年末市级以上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