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3-31 重庆市永川区统计局

科技进步成效明显,自主创新成绩斐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重庆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16个,重庆市重点新产品3个;成功申报重庆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4个,其中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个。全区申请专利611项,授权169项。科技研究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已经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呈现新气象。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极大地提振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成投用,在全市率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全面实现了“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重庆市第四届乡村文化艺术节、东亚女足四强赛等大型文体活动,推出了《神秘永川》、《风雨女人路》等一系列文化精品,成功创建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书法之乡”。年末,全区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60个;文化馆1个,乡镇和社区文化站23个,剧场影剧院3个。图书馆总藏量10.9万册。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3%和96.9%。参加市三运会成绩优异,列远郊区县第一名。

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渝西医疗卫生高地初步建成。率先开展了基本药物制度试点,药价下降了28.5%。23个镇卫生院、31个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标准化建设,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被命名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妇幼卫生工作再上台阶。产前检查率95.24%,七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95.8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75%,其中城市为99.80%,农村为99.72%。孕产妇死亡人数为0,婴儿死亡37人,婴儿死亡率3.48‰。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为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区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80.39%。基本无煤区创建成功,扬尘控制成效明显,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提前17天完成全年310天蓝天目标任务。区域环境噪声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32.4平方公里,实现65%的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厦坤·天之韵花园”成功创建市级安静小区。

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好转。2010年,全区生产安全事故198起,同比减少8起,下降4%;死亡50人,占全年事故死亡控制指标的89%,同比减少2人,下降4%;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同比减少70万元,下降5.5%。杜绝了3人以上较大安全事故,全面完成重庆市下达我区安全生产的控制性目标。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合理增长。2010年全区出生人口24333人,出生率21.86‰,人口自然增长率11.75‰。年末总户数366274户,总人口1123103人,增长1.78%,其中非农业人口323884人,增长6.56%,农业人口799219人,下降0.68%。非农业人口比重由上年的27.54%上升到28.84%。在总人口中,男性为576720人,女性为546383人,人口性别比为105.6比100(女性为100)。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07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抽样调查,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79元,同比增长11.5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2元,同比增长12.22%,其中食品支出4791元,同比增长9.9%。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日常消费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34.7%、34.8%和19.6%。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59元,同比增长17.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55元,增长16.0%,其中食品支出1947元,同比增长12%。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59平方米;全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图72005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情况

表62010年全区镇、街道办事处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情况

图82005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幅情况

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升。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现有城乡低保对象28382户49416人。其中:城市低保7311户13841人,保障人口比例4.6%;农村低保21071户35575人保障人口比例4.4%。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6376万元。全区发放五类人员临时救助金643万元,惠及21622名城乡低保特殊群体。专项社会救助范围不断拓展。全年资助参保6.8万人,同比增长46%;享受医疗救助10.6万人次,同比增长69%;全年支出救助金1685万元,同比增长128%;推进人文关怀临时救助制度,筹集人文关怀基金37万元,为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特殊困难提供了制度保障。重点解决46户城乡低收入家庭度过难关,发临时救助22万元。救灾救济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发放救灾资金407万元,解决冬令春荒期间灾民14535户58142人生活困难问题;灾民倒房重建力度最大,结合巴渝新居建设,投入3046.8万元,实施灾民倒房重建1225户,7609间,108953平方米。帮助解决4271户,17186名灾民住房困难问题。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着,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181人;帮助11167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88名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对8301名下岗失业人员组织开展了再就业培训;组织22771人开展了职业技术鉴定;新培育“永川技工”5616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128人;2010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增强社会保障功能。2010年,全区养老、失业、城乡居民医保、工伤和生育参保分别达57.6万人、6.9万人、94.1万人、7.2万人和3万人,共征收社会保险9.46亿元,其中:养老59896万元、失业1400万元、医保29384万元、工伤3958万元、生育348万元;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9.45亿元。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3)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