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稳定农业、突出工业、强化三产,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全面实施五大战略,突出抓好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筑牢发展基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地区生产总值117.4亿元,可比增长2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0亿元,可比增长13.9%;第二产业增加值46.6亿元,可比增长32.4%;第三产业增加值45.8亿元,可比增长19.5%。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1.3%、39.7%和39.0%。 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市场物价呈现小幅上涨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0%,比上年上涨3.0%。其中:食品类上涨4.3%,衣着类下降0.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7.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居住类上涨3.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5%,上涨3.5%。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1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79人;城镇就业与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人数达256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8%。 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着,进一步扩大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年末全市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75071人、45118人、36746人和36746人。城镇职工保险参保人数120067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8224人。共发放失业、养老、工伤、生育、医疗等保险费5.44亿元。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监督与动态管理力度,年末城镇低保对象为46211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25亿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深入,农村低保对象1110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31.2万元。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再创历史新高。财政总收入15.0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增长43.6%。国税收入1.7亿元,增长30.3%;地税收入3.9亿元,增长38.9%;非税收入9.4亿元,增长35.3%。财政支出25.5亿元,增长26.3%。 二、农牧业 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170万亩,粮食产量43.1万吨。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可比价)。 畜牧业平稳发展。年末牲畜总头数30.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8%。其中:奶牛5.2万头,增长3.2%;生猪存栏3.2万口,增长0.8%。肉类产量2.3万吨,增长5.9%;牛奶产量16.6万吨,增长0.1%。 农牧业机械总动力3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8%;农用拖拉机9732台,基本持平;农村用电量2003万千瓦时,比上年略有增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规模以上工业现价总产值81.9亿元,比上年增长4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34.6%;产品销售率为98.6%,提高2.4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其中地方系统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增长41.1%。在总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52.3亿元,增长25.7%;房地产开发投资7.7亿元,增长722.9%。 四、邮电和旅游 邮电业稳步发展。固定电话用户5.2万户,小灵通用户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1万户,宽带用户27894线。 旅游业快速发展。2010年共接待旅游者13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7%;旅游业总收入14.5亿元,增长23.4%。 五、内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商品销售稳步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4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3%。 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引进招商项目157个,引进国内(呼伦贝尔市外)资金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引进区外资金35.8亿元,增长11.1%。 六、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6亿元,增长20.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8亿元,增长78.5%。银行现金收入241.4亿元,增长18.5%;现金支出248.5亿元,增长19.0%;货币净投放7.1亿元,增长39.4%。 全年寿险保费收入2.26亿元,办理理赔案件2198件,理赔金额990.3万元;财产险保费收入3178万元,办理理赔案件3886件,理赔金额2004万元。 七、科技、文化、教育、卫生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10项,签订技术贸易合同4项,成交额2700万元。申报科技项目4项,争取科技项目资金38万元。农牧民适用技术培训14853人次。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文艺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8个,图书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全市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4.8万人,广播综合覆盖人口34.1万人。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12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万余户。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市场逐步形成。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普通中学27所,在校学生17313人,专任教师1803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其中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508人,专任教师96人;小学26所,在校学生11419人,专任教师1487人。 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加快。现有卫生机构214个,其中:医院19个,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个,妇幼保健所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个,公共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799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351人。 八、个体私营经济 全市私营企业712户,比上年增长12.3%;从业人员4287人,减少3.7%;注册资金10.1亿元,增长16.7%。个体有证工商户13650户,增长10.2%;从业人员27580人,增长59.0%;注册资金4.9亿元,增长6.3%。 九、人口 全市总人口372641人。其中:农业人口13049人,非农业人口359044人;市区人口133619人,乡镇人口239022人(包括东兴办事处)。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40851人。其中:蒙古族18455人,回族6065人,鄂温克族417人,鄂伦春族93人,其它少数民族15821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88603人,女性184038人,性别比为102.5(以女性为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