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3-21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七、国内商业

商贸流通强势增长。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亿元,同比增长26.3%,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增速加快,城市市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亿元,同比增长27.5%,农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4亿元,同比增长25.1%。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发展迅速,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174.6亿元,同比增长34.0%;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29.0%。集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集市贸易更加活跃。

房地产市场得到复苏,增长较快。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9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3%,其中住宅19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3%。商品房销售额64.8亿元,同比增长89.0%,其中住宅63.1亿元,同比增长92.5%。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

2009年,全区对外贸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1998万美元,比2008年下降50.7%;实际利用内资70.3亿元,增长83.0%。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55212万美元,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37742万美元,同比下降15.4%。

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以打造“中国温泉之乡”品牌为重点,围绕温泉、森林等特色资源规划建设“五泉四山一岛”五大特色温泉旅游区格局。东温泉鲜花温泉小镇初见形象,“五方十泉”在区项目显见成效。云篆山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452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24.8%。

九、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区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20.0%(同口径),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32.7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教育支出5.8亿元,同比增长38.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亿元,同比增长14.3%。

金融存、贷款增长迅速。200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5.7亿元,比年初增长43.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6亿元,比年初增长26.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88.9亿元,比年初增长77.6%。浦发村镇银行落户我区。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一年来,,全区获得市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全年申报批准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70项,区级科技项目20项,创建技术创新中心12家,共组织申报专利324件;专利授权299件,分别增长了3.18%和149.17%。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步伐。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成绩显着。2009年,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9.5%,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98.5%。小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100%。全区小学、初中正常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100%、98%,流入本地的适龄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和0.8%。小学、初中毕业生按时毕业率分别达100%、98.3%;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100%、97.2%。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高考户籍在我区的考生上线3203人,上线率达到84.5%,与2008年持平,全区600分以上达117人,其中被北京大学录取1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级重点职高巴南区职教中心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工业管理职业技术学校正在稳步发展。2009年,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0500人,在校学生再创新篇,达到25000人。完善了农民工和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鱼洞和李家沱等指定了9所小学、8所初中安排农民工和外来人员子女达9432人,占义务教育阶段的24%。

十一、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新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组织开展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97场,此外,在庆祝“农民工日”、庆祝重庆解放60周年、巴南区2009年房交会“文化巴南”特色文化专场文艺演出、年猪美食文化节、温泉旅游文化节等所有节庆点上,均举办了大型文艺演出,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巴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活动影响广泛,积极引导群众形成了红歌传唱天天练、红歌坝坝舞大家跳、红歌合唱流动红旗赛、红歌歌手“金嗓子”擂台赛等系列经常性文化活动,2009年红歌传唱活动累计达5000余场,参与人数达100多万人。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新建铁塔,机房装修,安装电源增容、接地处理等设备,基本实现全区广播电视无线全覆盖。

体育运动全面发展。群众体育红红火火,2009年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区22个镇街100多个部门,200多个村、社区,100多所学校、企事业单位中陆续举办健身活动500余次,参与人数达20余万人次。建立体育俱乐部20多个,目前,全区参加各类体育协会的人数近10万人,社体指导员达到250人。同时,充分发挥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积极向社会开放。区足球场每天坚持早晚向群众开放;门球场、网球场、鱼洞滨江休闲运动长廊以及社区健身路径等公共场馆、设施全天向社会开放。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区公共场馆活动的人数超过10.8万人次,体育人口达34.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0.23%。竞技体育成绩显着,在参加竞技体育的比赛中,获全国冠军2个、市金牌8枚、银6枚,铜12枚。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和乡镇卫生院建设,社区卫生机构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09年投入100万元新建20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已建规范化村卫生室58个,修建的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75个,区红十字会援建4个。全区农村居民参保人数为55.35万名,参保率为97.68%;城镇居民参保人数为11.43万名,参保率为96.04%.全年全区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7个,其中,公立医疗机构二级甲等医院2家、二级甲等保健院1家。共有病床2700张,卫生机构人员数4385人,卫生技术人员3751人,执业(助理)医师1372人,注册护师、护士1287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9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874977人,同比增长0.3%。总人口中的男性为451138人,女性为423839人,男女性别比为106.4:100。非农业人口298513人,同比增长3.4%,占总人口的34.1%,比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为576464人,同比下降1.2%,占总人口的65.9%。按户籍人口计算,年内出生人口8208人,人口出生率为9.4‰,死亡人口6339人,死亡率为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4‰。全区2009年抽样调查常住人口90.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82万人,农村人口25.97万人,城镇化率为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