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如东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3-21 南通市如东县统计局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我县学生在各项素质竞赛中硕果累累,获得100多项国家、省市级奖项。高考再创佳绩。全县考生5998人,本一上线1937人,上线率32.96%;本二上线3635人,上线率61.86%;生均总分、本科上线率等核心指标全省第一。2010年全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获得三金三银八铜的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对口单招取得好成绩,全县130名学生参加考试,本科上线率达40%,专科上线率100%,本科上线率创历史新高。特殊教育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茅。今年逸夫特校迁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13项农村留守儿童食宿工程全面完成;107所学校抗震排查鉴定工作全部完成,2880台龙芯电脑和64套互动教学系统惠及64所农村学校。400多名农村教师到县城优质学校培训,促进校际均衡发展。我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基本功竞赛和优课评比成绩喜人。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2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1人次,市级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1人次。仅仅在6名小学教师参加市首届“行知杯”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得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参赛成绩在全市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6人申报省特级教师全部通过,人数居南通市第一。服务能力进一步发展。各镇社区教育中心全年劳动力转移培训9149人次,创业培训近2000人次。积极开展各项特色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00多个,培训人数达12万多人次。积极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两所职业学校共招收190名退役士兵,其中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86人,短期培训的104人。

九、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县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县12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全县农家书屋新增图书65000册。第六届“宾城之夏”暨全县非公企业文艺汇演活动,共演出20场、300多个节目,观众近4万人次。全年送电影放映3672场,哈萨克斯坦桑拉塔娜国家功勋歌舞团在我县文化交流演出并取得圆满成功。舞蹈《太平洋的风》、男女声二重唱《蓝印花布谣》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广场演出分获金奖和银奖。民间舞蹈《跳马夫》被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选调参加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广场演出,荣获最高荣誉奖——“精粹奖”。在第九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决赛中,《跳马夫》夺得广场舞蹈类金奖;新民歌组合《海之风》夺得音乐类金奖;中国画《清露坠素辉》夺得美术类银奖。魔术《变鸽子》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家杂技家协会联合举行的2010年泛长三角地区“金手杖奖”魔术大会上获金奖。杂技剧《海上升明月》获江苏杂技作品大赛主题晚会金奖。《永定神韵》获全国中国画大赛铜奖;

卫生事业进一步有效推进。2010年全县参合人数为834734人,参合率达99.7%。加快推进新农合村级网络建设步伐,全县248个社区卫生服务配备了结报设备,与南通市肿瘤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开通联网结报。建成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214个。报告法定传染病17种2206例,总发病率为209.50/10万,发病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全县儿童“五苗”覆盖率达98%以上。完成农村改厕2.5座。孕产妇死亡1例,死亡率18.91/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18‰,婴儿死亡率5.67‰。

体育事业成绩辉煌。全年共完成健身设施城中村布点64家,创建省市体育健身俱乐部5个,优秀体育健身活动点12个。参加江苏省县级田径比赛获团体总分第十一名。南通市少儿田径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总数第一名。今年共向省专业队输送2人、向省体校输送5人、向南通市体校输送37人.全年共培养新增国家一级裁判员22人,二级裁判员15人,三级裁判员130人, 7人晋升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348人晋升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成功举办全国风筝邀请赛、江苏省风筝精英赛、江苏省青少年击剑冠军赛等大型赛事。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对外宣传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县广播电台多次举办“896政风行风热线”户外直播,电视栏目加大改版力度,创办对农专题节目《乡村行》,民生专题节目《百姓》深受农民欢迎。电台大胆尝试栏目改革,新开办《今日30分》和《畅行直通车》节目,融新闻、服务、娱乐于一体,受到听众好评;《如东快报》新设“今日关注”、“有一说一”、周末特刊等版块,贴近性和可读性明显增强。广播电视报导在市台用稿用片400多条,省台用稿用片148条,中央台用片10多条,其中央视《新闻联播》2条。广播电视共有21件作品在省市获奖,其中广播有2件获省二等奖,电视节目《追寻人民海军发祥地》获市政府新闻奖特别奖,电视《这方水土》被评为南通市年度优秀栏目。全县数字化整转有线电视用户25.1万户。广播电视标准化村建设是为了改善农村有线网络传输质量,目前已完成180多个村的标准化建设。

十、洋口港开发和开发区建设

洋口港开发进程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注册外资4117.16万美元,外资到账2011.32万美元,市外民资7亿元;实施工业投入项目58个,当年完成投入工作量21亿元;全年完成全部工业税统销售58亿元;预计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4.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超2亿元。猛攻招商,加快要素集聚。2010年全区净增定报企业11个,净增亿元企业5个。

十一、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县城建设力度加大。2010年,全县在建开发项目完成开发量达8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6.3万平方米。全年共新实施拆迁工程项目4个,完成结转项目扫尾4个,拆迁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新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完善。钟山路、长江路、渭河路、通湖路的绿化工程、供水工程加快配套覆盖,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迅速建成,夯实了县城西北工业片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老城区承载功能显着增强。青园路、幸福路、南闸路、东升路建成启用,海花桥主体工程完工,三元世纪城停车场项目建成交付,进一步缓解了老城区交通疏散和停车压力;如泰河南岸景观带、掘苴河绿化景观带的建成,为中心城区又增添了新的休闲风景线。区域供水主管网覆盖城乡。全县区域供水已形成“三横两纵”环状供水网络并覆盖城乡,彻底消除了我县单线供水的安全隐患,成为市政府惠民实事工程的范例。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施环保审批项目266个,通过市批项目16个;全年有17家污染企业(项目)被依法关闭;12家化工企业启动了向化工园区的搬迁,22台(套) 锅炉被淘汰。全县污水日处理能力达6.32万吨,建成污水收集管网86.8公里;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610余人次;河口、双甸、栟茶、新店、岔河、大豫、丰利、洋口、马塘、苴镇十个镇全部通过了国家级生态镇考核验收。拼茶镇兴镇村、新店镇新店社区被列入了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曹埠镇上漫社区、拼茶镇三星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拼茶中学、长沙小学等5所学校被评为省绿色学校、市级示范绿色学校,岔河镇迎春社区等3个社区被评为省、市级绿色社区。组织32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14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复审,如东经济开发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创建规划通过省环保厅的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