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绍兴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 2010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和自身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带领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扎实举措,保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综 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782.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9位,全省第4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63486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9378美元;绍兴县15926美元;市区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10605美元;诸暨、上虞分别超过8000美元,分别为8595美元和8312美元;新昌7283美元,嵊州5500美元。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9.2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582.87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050.59亿元,增长13.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实体经济逐渐恢复向好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有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2∶58.1∶36.7演变为5.3∶56.9∶37.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49.2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0%和20.4%,完成年度预算的102.5%和102.8%。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5.3%,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2.6%和23.3%,营业税增长27.7%。增值税增长较为缓慢,仅4.8%。 三大价格普遍上扬。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0%。八大类商品消费价格全线上涨,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涨幅居前,分别为6.2%、5.4%和4.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衣着分别上涨2.9%和2.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分别上涨1.8%和1.1%;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 就业目标超额完成。全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91980人,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46%,其中市区2549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70%。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051人,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40%,其中市区1197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6%。全市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40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4%,其中市区371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64%。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2%。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外贸依存度偏高,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够;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市区中心城市偏小,大城市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就业形势仍较为严峻,社保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 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5.80亿元,增长4.0%,其中农业总产值143.63亿元,增长2.6%;林业19.02亿元,增长5.5%;牧业40.82亿元,增长6.2%;渔业20.85亿元,增长6.9%;农、林、牧、渔服务业1.48亿元,增长10.2%。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94.69万亩,比上年增长0.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7.23万亩,增长0.5%。蔬菜、生猪、茶叶、淡水产品、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126.84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6.2%。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266家,同比增加5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64家,同比增加9家。至年末,全市农产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2只,中国驰名商标26只,浙江名牌产品48只,浙江着名商标65只。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果。2010年有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3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被批准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创建点。新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9.81万亩,累计达到89.07万亩。新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49家,总数达1808家。全市共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5个,示范推广面积67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63只、认证A级绿色食品53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09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16万亩,其中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8个,新认证绿色食品9只。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2010年,全市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20.77亿元,增长28.9%,用于“三农”的预算内资金85.0亿元,增长28.5%。积极实施中心村培育建设,完成全市中心村布局规划和第一批中心村建设规划。整体提升“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工程,财政共投入村庄整治资金2.78亿元,比上年增长51.5%,334个待整治村完成环境整治任务。深入实施“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年新启动薄弱村扶贫项目1084个,建成918个项目,全部消除集体经济3万元以下的行政村,欠发达村的经常性收入增幅达12%以上,6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全年培训农民10万人以上,新增转移就业和创业农民2.72万人。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新增13.7万人。全面推进以农村放心店和超市连锁配送为核心的农村现代流通“三网一制度”建设。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改革,开展宅基地创新试点,出台全市宅基地置换政策意见及实施细则,全年完成投资约45亿元,新开工改造农民住房2.88万户,实际完成2.92万户。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全市新组建各级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20家,总注册资金达5.4亿元。全年新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7.6万亩,累计达到89.1万亩,流转率达到47.3%。 林业、水利建设进展明显。全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174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1400公顷,累计封山育林27466公顷,森林覆盖率54.03%。营造沿海防护林、农田林网和绿色通道225公里。新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0家,省级专业合作社4家,省级林业观光园8家。全市各地以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强塘工程”和“四千工程”为载体,不断加大水利投入,扎实推进骨干水利和各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全年全市水利总投入22.12亿元,增长9.96%。钦寸水库、永宁水库、夏泽湖水库、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绍兴市城区曹娥江引水工程建成试通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64千公顷,加高加固堤防46.68公里,达标堤防长度473.20公里。已建成水库554座,总库容12.98亿立方米,防洪能力有显着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