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3-20 绍兴市统计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1414.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36.71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市区972.75亿元,增长26.4%。产销衔接处于较好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6671.08亿元,产销率97.58%。新产品产值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702.86亿元,同比增长27.0%,新产品产值率24.91%。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1056家,比上年增加219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7家,超50亿元企业15家,超100亿元企业5家。

经济效益逐渐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580.99亿元,同比增长35.6%,其中利润总额398.43亿元,增长39.7%。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综合得分283.10分,同比提高26.01分,综合得分居全省第5位。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1012.9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2%,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速24.6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0.148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9.2%。全社会用电量295.68亿千瓦时,增长14.2%,其中工业用电量245.27亿千瓦时,增长14.0%。

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又有13家企业晋升一级资质,33家企业晋升二级资质。至年底,全市有建筑业企业780家,其中特级企业17家,一级企业113家,二级企业242家。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168.54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全市建筑业总产值3243.16亿元(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的施工产值),比上年增长17.9%。产值超10亿元企业65家,超30亿元企业28家,分别比上年增加5家和4家;超50亿元企业16家,与上年持平。当年进沪登记业务498.7亿元,占全省进沪施工企业业务总量的66%,进一步稳固了绍兴在沪施工的龙头地位。新兴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我市建筑企业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山东、天津等各地业务量增幅都超过25%,市外产值占全市建筑业产值85%以上。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全市共有23只工程获上海白玉兰杯,占全省51%;获钱江杯26只,鲁班奖2只,国优工程奖2只。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3.60亿元,增长18.8%,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工业性投资672.63亿元,增长14.8%。房地产投资增速遥遥领先,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相对较缓。限额以上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97.80亿元,增长41.5%;基础设施投资201.47亿元,增长16.3%;服务业投资515.02亿元,增长26.3%。

房地产销售稳步增长。在国家对房地产严厉调控下,全市房地产销售形势虽逐月转下,但全年仍有较大幅度增长。年末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86家,全年商品房销售额461.35亿元,增长52.3%,销售建筑面积608.11万平方米,增长27.6%。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2178.88万平方米,增长14.5%,其中新开工面积692.84万平方米,增长33.3%。

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绍兴市城区曹娥江引水工程、曹娥江袍江大桥、104国道绍兴高桥立交桥工程、绍兴市老年大学、鲁迅故里二期咸亨新天地工程等一批项目完工或基本完工;嘉绍跨江大桥、绍诸高速、杭甬客运专线绍兴段等重点交通设施项目加快实施;镜湖新区路网工程、群贤路连接线工程、迪荡新城核心区块路桥工程、迪荡新城东拓南北延伸市政工程等城市路网工程全面推进;绍兴市奥体中心建设工程等三中心项目、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等三高教园区开工建设,滨海“十路三桥”项目等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

五、国内贸易

全社会消费稳定增长。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89亿元,同比增长19.1%,增幅居全省第3位。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长29.5%。分城乡看,城镇市场零售总额709.52亿元,同比增长19.5%;乡村市场零售总额143.36亿元,增长16.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78.70亿元,增长19.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4.19亿元,增长15.3%。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情况看,吃类商品增长16.2%,穿类商品增长22.0%,用类商品增长32.4%。增长最快的是金银珠宝类、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增长44.6%、37.5%和34.7%,占限额以上零售总额的63.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4个百分点。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据绍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年末有商品交易市场396个,全年成交额1767.06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1031.81亿元,增长28.4%;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735.24亿元,增长18.6%。超亿元市场42个,超10亿元市场27个,超100亿元市场5个。中国轻纺城和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分别为438.64亿元和355.06亿元,增长12.0%和12.2%。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70.16亿美元,同比增长31.8%。其中出口210.89亿美元,增长33.8%,进口59.27亿美元,增长25.3%。进出口额、出口额均居全省第3位,进口额居全省第4位。有进出口国家和地区199个,其中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100个。美国、巴西和德国分别位居出口额前三位国家,出口额分别为25.90亿美元、10.30亿美元和10.19亿美元。机电、化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38.48亿美元、11.94亿美元和11.17亿美元,增长43.8%、35.5%和63.6%;纺织品及服装出口139.40亿美元,增长31.8%。新登记备案企业1690家,累计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0597家。全市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466家,同比增加138家。

利用外资重创新高。全市当年引进外资项目235只,比上年增加61只。新增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146.5万美元,同比增长23.4%。新批(含增资)投资总额超1000万美元项目98只,重大项目中超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7只,比上年分别增加34只和17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3.3%和245.5%,并新增1家500强投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14.46亿美元,增长53.6%;实到外资9.53亿美元,增长17.5%,实到外资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3.3%。利用外资9亿美元,创出近三年来的新高。实到外资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幅居全省第3位。制造业仍为我市招商引资重点领域,全年引进制造业项目180只,合同利用外资13.43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92.9%。其中新增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项目93只,合同利用外资6.6亿美元。

外经合作有序推进。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64家。境外投资企业总投资额2988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28169万美元。新签承包劳务合同额52764万美元,营业额50260万美元,分别增长31.3%和18.5%,营业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5.7%。其中实际境外工程营业额10095万美元,同比增长11.7%,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全市外派劳务49人次,年末在外人数3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