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荣成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 金融业良性发展。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56.8亿元,较年初增加了35.9亿元,增长11.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41.1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7.6亿元,增长12.9%。全市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49.7亿元,较年初增加了45.9亿元,增长22.5%。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保险费收入97871万元,同比增长23.2%,赔款支出14905万元,增长15.0%。 七、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年共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多项,新上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十二五”农业科技支撑、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专项、省科技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等重大项目10个,共争取上级无偿扶持资金8700多万元;新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申请专利876项,其中发明专利219件;共鉴定重大科技成果16项,获得威海市以上科技奖励1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威海市科技进步奖15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69份,实施合作项目28项,完成技术贸易交易额1.5亿元。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投入2000万元,新建、加固校舍2.5万平方米,完成18幢教学楼消防楼梯建设和32处防雷设施改造工程。投入1550万元,新建、扩建4个操场,硬化38个篮(排)球场地,添置352台套计算机及多媒体,更新27个实验室;投入480多万元,购置各类教学仪器设施、图书,较好的完成了标准化学校创建任务。投资700多万元改建成“荣成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现已正式投入使用。年末各类在校学生达74637人。其中:职业中学4处,在校学生4787人;普通中学34处,在校学生38809人;小学43处,在校学生26960人;特殊教育学校1处,在校学生146人。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组织了10期“新农村乐百姓大家唱”“进村入企惠民”的文化活动,涉演村庄80余个,演出人员700余位,吸引观众6万余名,颁发旅游年票奖品186张。2010年度,累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800多场次,参与群众80余万人次。市文博中心先后举办了公益展览30余场次,观众多达6万余人次;荣成市艺术团“把握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采取“文艺轻骑队”的形式,相继组织筹划文艺下乡、七一晚会、观霞节、沙滩篝火晚会等演出40余场次。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免费为全市17.9万5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群众和特殊群体进行健康查体,并建立健康档案;将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120元提高到150元,镇级医院报销比例提高到55%,整户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2010年全市拥有等级医院37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6380张,卫生技术人员5633人,其中:医生2260人。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 体育事业成果显着。2010年,我市累计选送了1140名运动员参加了威海市中学生运动会、威海市锦标赛等赛事,获得个人金牌105枚、团体金牌4枚,荣获7个团体总分第一名;9月19日至26日,荣成籍173名运动员参加了“山东省第二十二届运动会”,累计荣获了20余金牌,超额完成了威海市交办的金牌任务;11月12日至27日,荣成培养输送的运动员王明伟,荣获了广州亚运会的自行车4公里团体追逐赛的铜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围绕提高城市功能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完成了沽河治理和5个城市公园改造工程,新增绿化面积87.9万平方米;改造了13条背街小巷和15条市政道路;改善城市交通,城区公交东站启动建设;结合“放心早餐工程”,探索了物业管理新模式,在崖头和石岛城区设置了11个便民早餐点;完成了城区供热体制改革,供热质量明显提高。高标准规划了绿岛湖等重点区域,为打造城市高端旅游商贸设施奠定了基础。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居住环境继续改善。今年投资1200多万元,在大疃、人和、上庄、虎山等镇建设投运6座垃圾中转站,每座转运站建筑面积230平方米、日处理能力150吨。6座垃圾中转站现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投资500万元,采用生物过滤工艺对污水处理厂的臭气进行治理,除臭工程已于2010年3月底竣工。投资4800多万元,对全市174家鱼粉生产企业235条生产线实施废气污染治理。投资5600多万元,对全市43家修造船企业实施污染治理。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继续正增长。据统计,2010年末全市共有户数240536户,户籍总人口为670251人,比上年增加1721人。其中:男性335488人,女性334763人。2010年全市共出生人口4307人,人口出生率为6.43‰;共死亡人口6824人,死亡率为10.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6‰。全年共迁入人口6070人,迁出人口2035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2827元,同比增长11.69%;人均储蓄36013元,同比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88元,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4元,同比增长11.15%。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5.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0.5平方米。 城镇居民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抽样调查): 彩电148台摩托车72辆电冰箱95台微波炉48台洗衣机86台计算机77台汽车20辆移动电话228部钢琴9架空调机64台淋浴热水器92台照相机64架助力车34辆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达到403718人,参合率达到100%。全市有158704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8619人;启动了全国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达到334927人,比上年增加234839人;有15009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上年增加10004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到125656人,比上年增加13947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85896人,比上年增加3335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达到110362人,比上年增加3980人。 社会救助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357人,经民政部门发放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3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303人,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417万元。农村集中五保供养人数2251人。全市各类福利院床位数达到4890张,年末在院人数257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