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太仓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03-16 苏州市太仓市统计局

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当年注册物流企业88家,隆兴物流进入中国物流企业50强行列。港口开发实现跨越。新辟美国洛杉矶等国际国内航线8条,台湾航线增至每周2班,与高雄港缔结合作港。“区港联动、虚拟口岸”快速通关模式联动区域拓展至南京、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1万标箱、货物吞吐量8058万吨,分别增长46.1%和56.1%。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120.17亿元,增长17.3%;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21.26亿元,增长26.5%。城乡消费市场有效激活,城市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2.50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8.93亿元,分别增长18.5%和18.7%。

金融业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06.97亿元,比年初增加184.68亿元,增长29.7%;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93.67亿元,增加53.43亿元,增长22.2%。外汇存款余额38501万美元,增加15564万美元,增长67.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42.71亿元,比年初增加112.94亿元,增长21.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214.86亿元,增加44.91亿元,增长26.4%;中长期贷款余额为411.5亿元,增加100.3亿元,增长32.2%。外汇贷款余额为69636万美元,增加20902万美元,增长42.9%。

证券、保险业

证券市场平稳运行。年末登记证券开户数48944户,比上年增长16.1%,全年证券交易额530.33亿元,增长5.3%。保险业务稳定增长。全年保费收入11.53亿元,增长36.6%。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7.15亿元,增长40.8%。全年保险业务赔付2.00亿元,增长8.5%;赔付率40.5%,下降9.4个百分点。

旅游业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旅游项目建设投入10.5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29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8%;实现旅游总收入38.75亿元,增长31.0%。沙溪古镇一期开街,金仓湖三期绿化和主游道建设完成,园花园提档扩容。海运堤风情水街成为我市旅游产业中的一个特色平台。上海世博会太仓游客中心销售世博门票超过18万张,输送观博游客25万多人次。金仓湖、郑和公园2个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先后举办了2010中国太仓迎世博旅游文化节、金仓湖风筝节、龙舟赛、中秋烟火晚会、自行车嘉年华、郑和公园万国烟火欢乐行、世界月季峰会、江海河三鲜美食节、第四届双凤羊肉节等一系列重大旅游节庆活动。

二、开放型经济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40个,完成注册外资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实际利用外资8.1亿美元,增长8.1%。围绕扩大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影响,加强以德国为主的欧美招商力度,举办了上海欧美企业联谊会、“走进德国-杜塞尔多夫太仓日”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在德国企业界的知名度。全年引进德国直接投资项目15个,注册外资3623万美元,累计德资企业超过150家。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56亿美元,增长37.1%;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0.65亿美元,增长32.4%。

对外贸易

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7.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出口总额41.07亿美元,增长48%。传统的日本、欧盟、美国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0%、52%和48%;新兴的台湾、大洋洲市场出口分别增长86%和64%;外贸50强骨干企业有5家增幅超100%。

引进内资

内资引进成效显着。全年引进内资项目910只,新增投资总额182.59亿元,新增注册资金75.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9%,引进内资实际到账154.08亿元。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项目291只,注册资金67.80亿元,分别占32.0%和89.9%。从产业分类看,引进第一产业项目9只,注册资金0.15亿元;第二产业项目348只,注册资金28.29亿元;第三产业项目553只,注册资金47.01亿元。

三、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工业投资184.24亿元,增长31.1%;服务业投资151.20亿元,增长5.6%;房地产投资63.04亿元,增长53.6%;高新技术投资45.14亿元,新兴产业投资62.65亿元,分别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3.5%和18.7%。从地区看,城镇投资完成242.20亿元,增长18.3%;农村投资完成93.25亿元,增长17.2%。

城乡建设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港城商务办公楼、行政服务中心、菁英公社、港区公交客运站投入使用,科教新城海运堤一期开街营运。中心菜场周边以及县府东街、长春路、向阳路等提档改造全面完成,梅园新村、康乐新村、惠阳一村等老小区改造全面竣工,完成了长春路、新城弄、上海西路、洛阳路等道路的沿街立面整饰工,实施了马家地园、上海路农商行、滨河公园中段、植物园、滨河公园景观大桥两侧等地块绿地景观的提档改造工程。浏河水源地建设工程启动实施,长江江堤加固工程全面完成,维修改造农桥63座,新建污水主管网37.8公里,南郊、港区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

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COD减排量400吨,SO2减排量1395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建立全市环境风险源企业数据调查库。对全市长江及主要支流沿线、化工园区的77家化工石化企业开展了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工作。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全面开展机动车环保标志核发工作,共核发环保标志7.5万张。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督查,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5%。全年共有19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认证,40家企业相继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出了首批四星级环保诚信企业6家。

四、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全年专利申请总量为3951件,其中发明专利648件,专利授权总量达到2602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其中已公示17家;申报高新技术产品85只,其中已认定70只;申报省自主创新产品14只,认定12只;认定省自主创新型企业7家,省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1家,新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35家;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年共申报苏州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59只,成功争取国家项目立项18只,省级项目10只,对上争取省部级科技经费1324万元。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外商研发机构2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4家,苏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苏州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家,内外资研发机构18家,苏州市本土重大研发机构5家。新区被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