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支持海西战略,紧紧围绕“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奋力发展”的工作思路,打好“五大战役”,深入推进“两个加快”建设,积极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64.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经济总量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1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2145.03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1287.55亿元,增长7.8%。第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1%和23.1%,分别拉动GDP增长9.7和3.0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超出“十一五”计划目标3.1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0.5%、15.9%和14.3%。 第一、三产业比重有所调减,第二产业继续上升,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3.8:57.9:38.3调整为3.7:60.2:36.1。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4%,(见附表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0%,服务价格上涨1.3%。在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3%,其中,粮食类价格上涨17.9%,菜类价格上涨29.0%;肉禽及制品价格上涨3.7%;居住类价格上涨5.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2%;交通及通信类价格下降0.4%;衣着类价格下降9.4%。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5%。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3.5%,二手住宅交易价格下降1.1%;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8%,其中住宅租赁价格上涨1.6%。 全年证券市场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56亿元,比上年增加3.12亿元。其中,境内新发行A股2只,增发1只,筹集资金12.22亿元;境外新发行上市14只,筹集资金44亿元。截至2010年末,累计境内上市公司数量由上年末的8家增加到10家,市价总值319.93亿元,增长45.57%;累计境外上市公司数量由上年末的37家增加到51家。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21.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06.3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5.37万人,全年有2302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18%。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64万人,转移就业6.27万人。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有30个街道和106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908元,比上年增长14.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外部环境变幻莫测,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原材料价格波动频繁,人才、土地、资金、水资源等生产要素制约更为突显;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稳定物价、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重;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城市景观、宜居水平有待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困难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等等。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32.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6%。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9.81万亩,下降2.4%;粮食总产量80.79万吨,下降2.2%;水果产量43.54万吨,下降4.2%;茶叶产量5.14万吨,增长4.1%;蔬菜产量116.89万吨,增长2.1%;食用菌产量5.09万吨,增长0.9%;油料产量5.47万吨,增长0.4%。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14.82万亩,比上年下降26.7%,其中,完成更新造林面积6.32万亩,下降25.9%。更新造林中,荒山造林4.04万亩,下降5.4%;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面积1.99万亩,下降36.6%。全年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5.47万亩,下降10.0%。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5.44万亩。商品材产量24.98万立方米,增长20.0%。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27.90万吨,增长1.5%,其中,肉类总产量23.21万吨,增长1.5%;禽蛋3.81万吨,增长2.5%;肉猪出栏数244.96万头,增长2.2%,年末生猪存栏数153.70万头,下降3.3%。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99.45万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淡水产品产量1.94万吨,下降5.5%;海水产品产量97.51万吨,增长1.2%。 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市累计有8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1个福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无公害农产品319个、绿色食品80个、有机食品12个,获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福建名牌农产品29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6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4%。“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33.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6230.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9%和24.0%,“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9.1%和22.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3637.22亿元,重工业产值2593.24亿元,现价分别增长21.8%、38.8%。全年产值超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096家,比上年增加171家,实现产值4810.79亿元,现价增长33.8%。在各经济类型中,国有工业产值280.42亿元,现价增长16.8%;集体工业产值43.66亿元,现价增长1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3475.17亿元,现价增长28.0%;股份制工业1989.53亿元,现价增长28.9%;股份合作制工业251.64亿元,现价增长52.5%。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3830.02亿元,现价增长22.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1.5%。其中,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和机械制造分别完成产值2198.89亿元、584.72亿元、249.96亿元、364.02亿元和432.42亿元,现价分别增长21.8%、19.0%、21.2%和17.2%。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修船造船和生物制药五大新兴行业完成产值1135.77亿元,现价增长57.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2%。其中石油化工业完成产值969.79亿元,现价增长62.3%;电子信息业完成产值97.01亿元,现价增长35.1%;修船造船业完成产值4.19亿元,下降10.4%;汽车及配件业完成产值48.58亿元,现价增长36.9%;生物制药业完成产值16.2亿元,现价增长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