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8.9亿元,比上年增长75.1%。其中住宅投资26.1亿元,增长81%。商品房屋施工面积444.3万平方米,增长135.2%,其中住宅414.1万平方米,增长140.2%。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13.9万平方米,增长48.3%。 全市123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75.8亿元,占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0%。华电2*330MW热电工程、双汇集团肉鸡养殖与加工项目、盼盼工业园建设项目、漯河太古可口可乐公司饮料生产项目一期、双汇集团彩印复合膜生产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内实现竣工投产或一期投产。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66.5亿元,增长2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9.8亿元,增长12.7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83.7亿元,增长20.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 32.6亿元,增长8.7%。 全年进出口总额391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9.6%。其中,出口总额1539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8%;进口总额23791万美元,增长44.4%。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家。合同利用外资33266万美元,增长23.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315万美元,增长29.4 %。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货运量3596万吨,比上年增长15.8%;货物周转量519404万吨公里,增长21.0%。客运量3538万人,增长15.5%;旅客周转量328702万人公里,增长23.1%。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3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邮政业务1.9亿元,增长49.3%;电信业务总量34.4亿元,增长20.7%。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7%;旅游总收入14.9亿元,增长18.3%。接待入境游客6357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52.7万美元。全市有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3处。星级酒店8家,旅行社39家。 七、财政与金融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9.3亿元,增长17.3%。 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2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0.3亿元,增长15.2%。全市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01.2亿元,增长21.8%。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7万人,在校生4.5万人,毕业生1.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6万人,在校生4.9万人,毕业生2.0万人。初中学校招生3.5万人,在校生10.5万人,毕业生3.8万人。普通小学招生3.8万人,在校生22.1万人,毕业生3.6万人。 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2010年末全市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71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742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全年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取得市级科技进步奖70项。全年申请专利359件,授权专利305件,分别增长2.3%和20.6%。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8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880万元。 年末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3个,其中市以上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个。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65家,比上年增长39%。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32个.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3个,新规定、修订地方标准35项。全市卫星云图接收站点3个,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服务系统3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4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4个,国家综合档案馆6个,专业档案馆1个。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7项),有5个项目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播电台5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 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4座,教育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3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5.25万户。全年出版报纸1113.1万份。 2010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0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病床床位799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7288张。卫生技术人员924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390人,注册护士3161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卫生技术人员508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159人。农村乡镇卫生院50个,床位1998张,卫生技术人员197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96万人。 全年承办大型体育比赛12次,其中国际级2项、国家级6项、省级4项。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85次,乒乓球、羽毛球、武术、门球等一系列比赛表演活动100多次,参与比赛活动的群众超过30万人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群众占总人口的44%。2010年度共获金牌54.5枚、银牌39枚、铜牌36枚。 十、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60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92元,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9元,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13元,增长10.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5.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3.8%。 2010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33万人,比上年增加17684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179699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362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85913人,增加28654 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211931人,参保退休人员73982 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70180人。 2010年末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9345人,全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9502.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05877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9192.8万元。全市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972万元,救助16.6万人次。 全年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999张,收养741人。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8处,社区服务中心3个。接受社会捐赠360万元。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水资源总量5.8亿立方米,2010年降水量757.4毫米。全年总用水量 2.2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64立方米。 全市境内6个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评价结果为:澧河-三里桥为Ⅱ类水质,水质为优;沙河-刘李渡口为Ⅲ类水质,水质良好;其他断面水质均劣于Ⅴ类,污染仍然较重。 全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良和良以上天数325天,优良率为89%。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均质量较好。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 沙、澧河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1个,面积0.6平方公里;澧河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1个,面积10.1平方公里;澧河饮用水源准保护区1个,面积33.9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