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1-03-12 连云港市统计局

图八:十一五时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情况

连云港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金融支撑作用加强。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243.81亿元,比上年增加224.37亿元,增长22.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8.24亿元,增加85.31亿元,增长22.0%。贷款余额946.26亿元,增加173.78亿元,增长22.5%。贷存比达到76.1%。全面启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日”活动,开展沿海开发重大项目银企对接。积极推进国开行在连设立分支机构工作。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各类保费收入33.42亿元,增长30.9%。其中财产险保险费收入9.32亿元,增长22.8%;人身险保费收入22.22亿元,增长36.0%。保险赔款支出76827万元,下降12.9%。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41313万元,下降7.9%;寿险赔付支出30897万元,下降20.3%。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统筹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7项。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22%。专利申请量2118件,授权量1274件。新上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93项,获省以上科技拨款2.59亿元,增长92%。

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编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创新药物研究院等6个重大创新载体立项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园入选省级创新园区,康缘药业成为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5兆瓦风电叶片等创新产品成功下线。2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创新型企业,总数达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46.28亿元,增长69.6%,占规模以上产值比重的33.3%;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35.43亿元,增长47.8%。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2%,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100%、99.9%。高中段教育招生7.78万人,毛入学率达96.9%。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75.32%,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71.79%、96.8%、90.46%。新建多媒体教室1265口,添置计算机16000余台,中小学校生机比达12.4:1,学校信息化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广工作成绩显着。组织创作演出《大潮连云》、《梦境西游》等优秀剧目;女子民乐团进国家大剧院演出;本市作曲家新作《太阳城之恋》成为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会歌;本市导演执导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白云之帆》;淮海戏《左邻右舍》获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和谐文化进万家”被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全年组织广场文化活动300多场次。送戏1017场次,送书32.69万册,送电影下乡1.67万场次。发展有线电视用户6.7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凌惠平”专题节目多次在央视播出。3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医疗服务不断优化。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实现均等化,新增三甲医院3所,启动22个中心乡镇卫生院、6个县区级医院建设,四县新增省级标准化村卫生室460家(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改造率达94%),市区新增标准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10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8%以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率达80%。新农合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参合农民达329.27万人,参合率为99.2%,共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近5亿元。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妥推进。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功能升级,成为卫生部确定的全国10个试点城市之一。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国家无烟草广告先进城市。

体育事业成果丰硕。在苏北率先成为省体育强市,被中国健美协会命名为“中国健美健身城市”,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命名为“全国健身秧歌城市”。在省十七届运动会上,共获金牌26枚、银牌28.5枚、铜牌56枚、总分1368分,奖牌总数排名全省第八位,打破6项省年龄组纪录。举办中国国际健身健美公开赛、国际女排对抗赛等国际比赛4项,全国U17男子篮球比赛、全国男子排球大奖赛等全国比赛9项,县承办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覆盖率100%。完成体彩销售总额3.59亿元,增长54.0%,增幅全省第一。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建投入再创新高。创新城乡体制机制、跨越推进功能配套、优化宜居宜业环境、全面推进国际性海滨特大城市建设。城乡建设完成投入达420亿元,共实施城乡建设项目1100项,增长220%。市区建成区面积突破120平方公里。

市政公用整体推进。按照“中心成网、外围成环、东进北连、四周通达”的建设目标,新建、续建新建东路跨西盐河桥、郁洲南路跨玉带河桥、青河路跨玉带河桥、振海路跨玉带河桥等4座桥梁;建设郁洲南路、科苑北路、学院北路等22条城市道路。完成新东方加压站、东山泵房迁建工程,在苏北第一家开工建设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新增管道燃气用户10000户,建成车用燃气钢瓶检测站,完成公交车和出租车燃气改装100辆,城市气化率达98%。

园林绿化成效显着。坚持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全面推进园林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287公顷,完成投资4.8亿元。城市绿地面积391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4467公顷,绿化覆盖率41.7%,绿地率37.3%,人均公园绿地11.8平方米,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指标。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面推进流域减排工作,切实保障饮用水源安全,逐步提升监管治理水平,共有71家企业安装COD在线监控设备67套,烟气在线监控设备15套。把好环境准入关口,强化源头控制,保证建设项目环评率100%。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推进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加快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推动燃煤电厂脱硫,有效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噪声达标区建设与管理,确保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90%以上。

十三、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平稳发展。年末,户籍总户数139.66万户,其中市区28.84万户;户籍总人口达497.73万人,其中市区93.59万人。年末全市有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83个,其中镇53个;居委会220个,村委会1432个。

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7039元,增长15.2%,增幅居全省首位。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0元,增长12.2%,增幅在全省位居第4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明显,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实现4766元,增长11.1%;市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达到12293元,增长6.2%。

图九:十一五期间居民收入情况